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听听声音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听听声音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25 14:4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听声音》电子教案

教材分析: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声音”单元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围绕身边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及声音简单记录展开的,初步能能对声音进行描述、记录、分析。对声音的记录和分类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建立对声音新的认识,这也为本单元以后的解释声音如何产生、传播及变化的基础。不断完善对声音的认识。
期待学生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声音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了声音,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多媒体技术、实验等,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高低、强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能清楚的描述声音,并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信息技术能对倾听声音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对声音研究的好奇和热情。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声音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知道声音的利弊
知识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孩子来说似乎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却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甚至于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最常见的最熟悉的往往是孩子们最容易忽视的。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把“最熟悉的声音”转化成“最了解的声音”是这一课乃至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把学生的“熟悉的场景”在课堂上重现,变成为了突破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难点及突破:声音的高低,声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把课堂带回到学生真实生活,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应用声音频率测试软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声波的变化。
2、重点:对声音高低、强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大小不同的音叉、清水一小盆、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谈话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引导学生科学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被动学习”逐步走向“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的一些认识,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帮助学生进行《听听声音》的观察探究。
调动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用课件出示多种生活中的声音。
(学会倾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休息一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教室里的声音(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听听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吗?
呀!只要我们仔细地倾听,用心倾听,你肯定会听到许多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观察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因此,生活将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的各种声音现象搬上讲台,一下子就拉近了声音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突破了语言难以描述的障碍,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生们自然会兴趣盎然。)
通过转化空间和角色身份,倾听各种声音
教师播放幻灯片,点击声音1-5(包括课前录制的一段学生课间吵闹声),让学生仔细听听,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你知道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听完后小组讨论:(1)这些声音你都喜欢吗?为什么?
(2)日常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独特的声音呢?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多!
(设计意图:在初步倾听了一些美妙的声音的同时,适当的插入一些噪音,比如同学们下课的吵闹声,让他们感受下自己制造的噪音,在这里多媒体的应用就能让学生对声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与比较。)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这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时,经常会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出示音叉,加深理解,探究声音
①出示音叉图片,并做音叉介绍: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是音调,数字代表的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设计意图:在这里很多时候教师会直接拿一个音叉给学生然后开始介绍,但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一摸到音叉就忘了老师,开始胡乱敲击,整个课堂不容易控制,而用一张清晰的音叉图片代替实物,不但解决了知识点,也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②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⑴教师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让学生试着敲击它们(可以选择不同力度来敲击);
⑵通过让学生的感受和回忆,让学生明确声音有高低、强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声音高低、强弱是与振动的频率、幅度有关。
⑶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并填写表格)?
⑷实验2: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6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音叉或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用相同的力击打大小音叉,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支音叉,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轻轻击打
重一点击打
大音叉
小音叉
实验器材
用相同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支铁钉,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
轻轻击打
重一点击打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声音频率测试,把声音量化,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的观察到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视觉冲击,建立起感知和视觉上的平衡,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理解的这一现象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操作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认知障碍极易攻破 。)
[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办法,科学知识只有激发学生自己的求知欲望,那样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将说学知识能真正的应用与生活做了提示。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我增加了声音的比较这个环节,如何让声音更加美好动人,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把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合理评价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认为声音是什么?
2.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学习做出评价吗?
3.这节课你感觉轻松、愉快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了,学习并没有到此为止。我将课堂延伸,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帮组自己提高探究能力,真正的学会观察,而不是盲从。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
一点思考:
听听声音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在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他们只能凭借着并没有细致观察体会过的生活经验来判断,而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建立完整的声音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会出现教学问题太抽象而使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只能通过背书、作业来巩固知识点;而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并能直观的展现一些抽象的概念,有利于一些科学过程的呈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听听声音》这一课以上教学环节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体验到人类发现科学规律的一个基本过程,并能对发现的规律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