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 )( ) 池沼( )
回廊( ) 鉴赏( ) 丘壑( )
嶙峋( )( ) 镂空( )
蔷薇( )( ) 依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终我经过仔细斟酌、深入考虑、谨慎筛选、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文学社。
B.在年会上,与会者真正“沉”入乡村、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发表见解。
C.芦芽山在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这里重峦叠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涛。
D. 在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桥村外的广场上,斗羊、唱戏,锣鼓喧天,别具匠心的农民丰收季庆祝场面正在上演。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来自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学家共同分享,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明!(将“发明”改为“发展”)
B. 索普坦火山自2003年以来已数次喷发,曾造成导致附近美娜多机场临时关闭。(删去“造成”或者“导致”)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运动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删掉“能否”)
D. 铁路部门提升服务、改进运力,方便旅客出行,国庆期间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将“服务”和“运力”对调)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国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一般都需要多人进行合作演出。但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很是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脚上伴奏,手里操作,口中歌唱,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所有这些,都为泰山皮影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泰山皮影的主要特点。(不超20字)
课内精读
1.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说明的?
2.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4.阅读下列小诗,结合课文,分析窗子的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行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拓展阅读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的作用。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请围绕问题概括相关信息即可。)
2.下列各项关于廊、亭、桥建筑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
B. 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C. 中国园林中的桥梁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的。
D. 廊、亭、桥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3.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温馨提示: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服务的,看看本句为了说明什么特征。)
(1)“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2)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
4.下列描写园林的诗句或者楹联中,符合文章说明对象特点的一项是( )
A.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王赓言《游狮子林》)
B.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
C.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苏州园林》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xuān xiè zhǎo lánɡ jiàn hè lín xún lòu qiánɡ wēi bànɡ
2.D[“别具匠心”指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3.A(删去“共同分享”)
4. 以表演者人少著称,多取材于泰山民俗文化。
课内精读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围绕这个特点组织材料,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都是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1)列数据,作比较,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数量多。(2)作比较,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作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在色彩运用上的特点。
3.(1)“标本”点出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代表性,说明其重要价值,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2)图案画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这个对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4.“数行窗外碧”呼应了课文中的“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构成图画美,达到“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也是为了达到“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增加景致深度的效果。
拓展迁移
拓展阅读
1.(1)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2)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3)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2.C
3.(1)引用,用典雅的语言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D(“伤心桥下春波绿”符合“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的特点。)
本期1版参考答案
《浣溪沙》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采桑子》
下阕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幽静,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相见欢》
“中原乱”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词人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词人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如梦令》
“争渡,争渡”写人的活动,“惊起一滩鸥鹭”写人的活动带来的动物的反应。结合上文可以想象出,河面上,一个女子划着船,略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直到到了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着小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