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孟子》三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学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论据的要求: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地利: 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
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
方圆三里的内城。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fú,句首发语词。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 池:
兵革:
坚利:
米粟(sù): 多: 委而去之: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固锋利。
指粮食。
充足
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 今义:
以:
本句话的意思是:
固国:
威:
限制。
地域
凭,靠。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
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亲戚
畔: 之: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之,动词,到。至,极点。
通“叛”,背叛。
他,代词。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论点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中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论证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问题探讨
1)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如何证明论点?
1、提出……观点,2、使用了……论据,3、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4、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离开,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2、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重点记忆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从
给
从
在……中
在(某方面)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8.被;9.受;10.向;11.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畎亩:
举: 士: 市:
起,指被任用
田间、田地
狱官
市场
被举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大任: 是:
下达
重大责任
使命
这样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 心志: 劳:
饿: 体肤: 空乏:
拂: 乱:
扰乱
使…痛苦
内心
使…劳累
使…受饥饿
躯体
使…受贫困
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动:
忍: 曾:
不能:
用这些办法
使…坚韧使…坚强
不具备的才能
使…惊动
同“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过:
衡: 作:
征: 喻:
常常、往往
犯错误
同“横”,梗塞,指不顺
有所作为
表现
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 拂: 出:
在国内
同“弼”,辅弼
在国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译文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1、词类活用: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佛士。
拂同“弼”,辅佐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个人
国家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经受磨炼的益处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四段
(个别)
(一般)
(客观)
(主观)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总结
《<孟子>两章》论证方法比较
前一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即先提出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人,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断语。
后一章采用的是据事论理的方法,即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下就会太平”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其志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 )
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 ①往送之门,戒之( )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
②居天下之广居( )
之: ①母命之( )
②住送之门( )
告诫
谨慎
居住
住所
代词,她,代指女儿
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今义: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 今义: )
3.与民由之
(古义: 今义: )
真正 、确实
诚实、真诚
缘由
正直,正义等
遵循。
准则、标准。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4.丈夫之冠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惑乱、使……迷惑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改变、使……动摇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屈服
名词用作动词, 行冠礼
5.以顺为正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准则,标准
*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主 旨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望大丈夫的高尚情操常时流淌在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