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
学习成果预计:
1、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3、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4、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人耳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收录机、磁带,相应的课件。
学生准备:白纸1张、透明胶带、线少许、牙签1根、剪刀1把。
教学方法: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交流共享。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创造情境。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出示课题)
师:用录音机给学生播放一小段音乐,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合理假设。
【分析】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
二、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大家评价。
【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
(提示: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概括,
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 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 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2. 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四、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 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 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分析】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五、活动:对听力有障的人,我们能给他们哪些帮助。
【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
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板书设计: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我们听到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