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育理论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记忆,模仿性的操练而达到;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针对这一新课程理念,我在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以经历经验质疑——探索实验——推理归纳——实践验证为主线开展本课的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频率太高以至于很难看到。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物体振动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本课具体设计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验证猜测——总结评价。活动设计突出体现了 “结构模块化”、“活动自主化”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多法并举和方法创新。
三、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会小组合作探究。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学生有着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奇心。但学生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解释没有探究到声音产生的本质,学生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本质,并为进一步探究音量、音高变化的本质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七、教学准备
PPT,皮筋,直尺,音叉,水槽,三角铁,锣,鼓,钹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听音频激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段音频想请大家来猜一猜,你能在这段音频中听到哪些声音呢?(播放声音音频)
谁来说说,刚才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说一说。(水声、音乐声、鸟叫、枪声、铃声、汽车声)
同学们真是辨声小能手,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2、让身体发出声音
刚才听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声音,其实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发出许多声音(教师拍手)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呢?
学生表演,(咳、笑、跺脚、拍胸)
同学们表演得真棒,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多。那同学们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说一说(声音为什么有时长有时短;声音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我们是怎么发出声音的;为什么会有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还不少呢,要解开这些谜题,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吗?(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齐读课题。
(二)大胆猜测
同学们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呢。那同学们能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来猜一猜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谁来说说看?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师小结:同学们真有想法,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三)皮筋和直尺发出声音,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直尺实验
(1)直尺发声实验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把直尺,请组长把它拿上来。
在做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让直尺发出声音,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得办法多。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开始实验。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做实验,现在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的。(请学生上台做一做)
(弹拨尺子,弹尺子,扔尺子,尺子敲击桌面)
(2)弹拨尺子实验
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非常会动脑筋,都在研究,发现了很多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觉得非常好,就是同学说的把这把尺子按在凳子上往下拨弹。
先把我们的一只手,用力按住我们的尺子不要让它忽上忽下地动,再用另一只手轻轻往下拨弹让它发出声音。
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皮筋对皮筋进行一次拉伸和拉伸并弹拨皮筋的实验。
做实验之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温馨小提示
1、根据记录表内容对尺子和皮筋进行两次实验;2、注意观察尺子和皮筋发声时的现象,完成观察记录;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记录纸,根据记录纸内容进行直尺和皮筋实验。
物体
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结果(在括号中打钩)
尺子
弯曲
有声( )
无声( )
拨弹
有声( )
无声( )
皮筋
一次拉伸
有声( )
无声( )
拉伸并弹拨皮筋
有声( )
无声( )
发出声音的尺子和发出声音的皮筋共同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开始做一做吧。
2、许多同学都研究得非常认真,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现在请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吧。哪一组先来说一说。
学生小组汇报。
(弯曲时,尺子弯了,没有发出声音)。
(拨弹时,尺子上下运动,有发出声音)
(拨弹时,尺子颤动,有发出声音)
(拨弹时,尺子有很多影子,又发出声音)
你能用手演示一下尺子发出声音时的样子吗?
(拉伸皮筋,皮筋被拉长,没有发出声音)
(拉伸并弹拨皮筋,皮筋上下运动,有发出声音)
(拉伸并弹拨皮筋,皮筋左右运动,有发出声音)
(拉伸并弹拨皮筋,皮筋有好几个影子,有发出声音)
请用你的小手演示一下发出声音的皮筋是什么样子的?
那你们组发现发出声音的皮筋和发出声音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在震动,抖动,颤动)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和他们的实验结果一样吗?(一样)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发出声音的尺子在不断地重复上下往返运动。
通过皮筋实验,我们发现发出声音的皮筋在不断重复上下,或左右往返运动。
3、发现发声尺子和皮筋的共同特点
同学们,通过两组实验,我们发现发出声音的皮筋和发出声音的尺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在动;都来在上下来回动,都在左右来回动;都在颤动;都在抖动)
在科学上,像这样不断重复往返的运动称为:振动
(出示振动: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做重复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揭示声音产生原因
现在你能说一说直尺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
皮筋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
所以,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用其他物体进一步验证
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科学的实验室要通过反复验证得来的。
1、音叉实验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音叉,现在老师将敲击过的音叉,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什么?
(水波纹,溅出)
说明了什么?
(音叉在动,音叉在振动)
2、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不是也在振动呢?想不想来研究一下?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桌子上除了尺子和皮筋以外的其他物体,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请组长将桌子上的尺子和皮筋放入抽屉中,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另一件物品,把它摆到桌面上。
仔细观察,当物体发出声音时,你发现了什么?(准备三角铁、锣、鼓、钹、)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做什么的?发现了什么?
(1)锣,锣在发出声音时,锣面在振动。
老师给你们组的锣配了个小球,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敲击锣,小球弹出,锣面在振动)
(2)三角铁,三角铁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三角铁在振动。(手感觉到很麻,说明三角铁在振动。)
(3)钹,钹在发出声音时,钹面在振动。
(4)鼓,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鼓面在振动。
3、当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都在振动,老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能不能让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停止发出声音呢?有没有方法,再来试一试。
(1)锣,敲响后,用手拿住就不会响了。
你们组想出了什么办法,让锣停止发出声音。
老师来帮忙。
问:什么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振动)
(2)三角铁
三角铁敲过,用手拿住就不会响了。
问:什么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振动)
(3)鼓,敲响后,用手按住就不会响了。
问:什么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振动)
(4)钹,敲响后,用手按住就不会响了。
问:什么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振动)
其他组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是)
刚才我们研究发现,什么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
(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
通过这么多试验我们知道,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相反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所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像这样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二胡、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老师用……来表示,这些事物,我们称它为物体,所以我们大声来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上除了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一种声音是最响亮的。(老师和同学的声音)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发声器官。现在请你们用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然后一起大声说:“我爱科学!”看看手有什么感觉。(麻)
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当声带受到损伤时,我们的声音就会沙哑甚至不能发声。所以请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另外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处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耳朵,更确切地说是耳膜。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小心保护它。
在课下你们想办法证明一下其他的物品发声时有没有振动呢,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要忘了和老师分享,好吗?
九、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评价要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有益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同时评价还应起到使学生发展的作用。整个评价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本堂课的教学评价设计中,由于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又不失趣味的教学评价语言,同时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我遵循评价的原则,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对活动结果的阐述,有目的性地进行评价,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口头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加星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走入学生中间,对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兴趣、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合作小组对本课实验完成的情况,适时地加以评价评估指导,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当时就更加地明确自己的目标。
十、设计特色简述
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他们对声音产生的解释多种多样。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察讨论、验证猜测,教学评价几个部分。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皮筋、直尺”实验活动,针对发声的直尺和发声的皮筋的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共同特点,重复往返运动即振动,然后围绕“声音的产生和振动的关系”进行反复验证,开展“其他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实验活动和“让发生物体停止发出声音”实验活动。让学生把“尺子、皮筋”活动中习得的研究方法迁移到其他发声物体的观察中,使探究活动具有层次性,从“扶”的过程到“开放”的过程,同时采用反证法,“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进一步验证结论。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实现了活动的价值。
十一、附板书设计及学生记录单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 振动 产生声音
直尺 振动 产生声音
音叉
锣 振动 产生声音
鼓
钹
学生记录单设计
物体
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结果(在括号中打钩)
尺子
弯曲
有声( )
无声( )
拨弹
有声( )
无声( )
皮筋
一次拉伸
有声( )
无声( )
拉伸并弹拨皮筋
有声( )
无声( )
发出声音的尺子和发出声音的皮筋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