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改正下列词语中有误的注音(对的打√)绯(fēi)红( )
诘(jí)责( )
油光可鉴(jiàn)( )
抑扬顿挫(zuò)( )
深恶(è )痛疾( )
杳(yǎo)无消息( )
匿(nì)名( )
不逊(sūn)( )
瞥(piē)见 ( )√jí —— jié √zuò ——cuò è ——wù √√sūn——xùn√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1、本文依据时间和地点的转移组织材料,请按“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⑴第 段:
⑵第 段:
⑶第 段:1-34-3536-38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交代去仙台的原因。2、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用的是什么描写?(第6自然段) “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3、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也叫什么描写?(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间接描写(侧面描写)4、写“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请作概括。并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 件事(第11-23段)①为“我”添改讲义;②为“我”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认真负责、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热情诚恳)(严谨求实)藤野先生品质: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4要求严格、循循善诱、治学严谨5、“我”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匿名信事件:有人写信说我的解剖成绩及格是得了老师漏泄的题目(24—28);②看电影事件:电影里一个中国人要被日本军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看热闹(29—31)。使“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在 东 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爱 国去仙台途中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 水户—— “明的遗民”
客死之地日暮途穷爱 国忧国思家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 仙 台爱国在仙台——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思想受极大震动,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6、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
暗线: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相识、相处、离别)叙事线索感情线索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过程。主题概括: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语言品味:(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原是“漂亮”之意,这里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只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B.实在标致极了。
C.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2.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副词的含义
和对表达句意的作用。含义:只不过 作用:表达对东京的失望。含义:的确 作用:加强讽刺意味。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作用:表示鲁迅对中国人麻木不仁的肯定。探究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作用。作用:这一结尾着重表现藤野先生对自己思想上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他感激、怀念与赞美之情;
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含义: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鲁迅留学日本的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写作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
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