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与朱元思书
第1课时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峻秀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新 课 导 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和文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简介【文题解说】“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创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颓( ) 歇( )
鳞( ) 与( ) 预 习 检 测 tuíxiēlínyù听准老师范读的字音及停顿。
(1)四字句两两停顿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翻译,积累词汇(1)重点字词:
四时( ) 歇( )
鳞( ) 自( )
复( ) 与( ) 四 季消 散代指鱼从、再 参 与这里是欣赏(2)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探究文本,理解意境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美”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不是。按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的顺序。6.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用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用“这里有 之美,你看 。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示例1: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 (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示例2: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示例3: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欲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示例4: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了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文章末尾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陶醉于他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到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于一体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 课 堂 小 结 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课 堂 小 结 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布 置 作 业 板 书 设 计答
谢
中
书
书总 共谈山水的特色 美 分
具体描绘手法、角度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
(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
(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
(听觉、视觉)
课件30张PPT。第27课 《 短文两篇 》
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辉映着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新 课 导 入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文题解说】《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初读课文,理解文意1.朗读环节。
(1) 听读录音。 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点此播放诵读 解决生字词读音。
遂( ) 寝( ) 藻( ) 荇( )
注意如下语句的节奏。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suìqǐnzǎoxìng2.读译课文环节。
(1)第一遍: 边读边译,读一句翻译一句,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同时标画出疑难语句。
(2)第二遍:组内互相解决疑难语句。
(3)第三遍:小组对抗,一组派代表读句,一组派代表译句,其他同学纠错。
(4)第四遍:根据纠错后的译句,生独自大声朗读课文,大声翻译语句。 积累词汇,分组对抗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3)月色入户( )
(4)遂至承天寺( )抢答题....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门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 )
(6)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睡形容水的澄澈原来是罢了.....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有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探究文本,理解主旨1.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中庭——绘景——抒怀。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月。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之美。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了两个比喻:月色——积水空明;竹柏影——藻、荇交横。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出清澈透明的特点。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被贬的烦闷,赏月漫步的悠闲,鄙视世俗,抛开世俗的乐观、自豪。7.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寻”——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为乐者——交友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表现作者乐观自豪的心境。8.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两层意思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②表现自己抛开世俗观念,能有闲心赏月而乐观自豪;透出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烦闷。①鄙视世俗之人,一心追逐名利,没有空闲来领略月色。 10.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心是: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只要抛开世俗观念,才能有闲心欣赏美景)。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法、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品析语言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删去后当然不好。
因为原句A用比喻,形容整座院子好似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删去后当然不好。
而B句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原句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课 堂 小 结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下积累古诗中描写“月”的名句。 布 置 作 业 板 书 设 计记
承
天
寺
夜
游叙事 -----月色入户,夜游赏月写景 -----月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感慨 -----闲贬
官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