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对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课教学中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规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亲历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物质世界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声音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第五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这一单元中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认知——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从而构建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探究奠定感性基础。
3.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分析法。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提问、质疑、实验活动中,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共享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协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游戏和科学实验充满兴趣,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在科学学习方面,已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已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进而总结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并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鼓、闹钟、塑料袋、水、水槽
学具准备:用纸杯和棉线制作的“土电话” 实验预测表、实验记录表、水、水槽、音叉、木制米尺、尼龙绳、铝箔、
关于学具的说明: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具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学生通过对音叉、“土电话”、木制米尺、尼龙绳、棉线绳、铝箔这些学具的实际操作,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构建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产生疑问。
1.教师出示小鼓提问:这是什么?(轻轻的击鼓)谁听见了?听见什么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教师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鼓声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做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简单说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4.引出课题: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简单的击鼓游戏,亲身经历声音传播过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到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活动一: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2.教师: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
3.分组实验:各小组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与小组同学仔细观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音叉放在水里形成水波)
4.科学小游戏:“土电话”
教师出示“土电话”,请同学们猜猜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游戏: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再彼此交换听和说。再说说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师生概括小结:纸杯里的声音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杯到棉线到纸杯再传到同学的耳朵里。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设计意图:科学游戏“土电话”,不仅带有玩的色彩,又要与声音的传播有关系,游戏是活动的形式而不是目的,学生不仅能“玩”得开心,而且能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脑。亲自实践,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提出质疑,实验论证。
探究活动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教师再次敲击小鼓,你知道声音通过什么传播你的耳朵里吗?(空气及气体)
2.想一想:声音能够通过液体和固体传播吗?
3.教师演示实验:将响闹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裹放入水中,听一听水槽中的闹钟,能不能发出声音?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请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预测:尼龙绳、棉线、木制米尺、铝箔四种固体材料。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他们的传播效果是否一样。声音通过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中。
5.分组实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温馨提示:
(1)每种材料的一端要分别与音叉连接,找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
(2)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这些物体传播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填写《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记录表》。
6.引导学生讨论概括小结: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质疑,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小闹钟在水中的实验和声音在不同固体材料中的传播实验,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且能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7.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探险时,要通过“对讲机”通话,他们之间为什不直接通话呢?
出示课件视频,向学生讲解在月球上,没有声音传播振动的介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对讲机”等无线电设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最后,从学生感兴趣的太空知识入手,通过科学欣赏讲解实验知道:空气在声音传播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的为声音通过各种介质才能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浅谈收获,总结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你愿意把你所得到的知识与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放开手脚让学生说。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关键,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八、板书设计
5 声音的传播
气 体
声音(振动) 声 波 液 体 传播
固 体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紧扣教材,挑选关键知识点,严格筛选,以少胜多,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利于理解,便于记忆。】
九、学生实验记录表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预测表
传声物体
铝箔
木尺
棉线
尼龙绳
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传声物体
铝箔
木尺
棉线
尼龙绳
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能否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