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47页-48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听声音、找振动,并对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反思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听、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验、交流,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鼓、粉笔粒、橡皮筋、尺子、音叉、锣、乒乓球、水槽、实验记录表等。
教 学 过 程
课前交流:
很高兴来咱们四年级上课,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吗?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认真实验,踊跃发言,把你们出色的表现展示给在场的老师,好不好?
一、创境生疑,提出问题
1、谈话:请暂时闭上你们明亮的双眼,认真地听声音,并大声地说出你听到是什么声音?(哨声、锣声、掌声)
师:你们的耳朵可真灵啊!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猜想:大家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开动脑筋想一想。同学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就都来源于猜测。老师总结了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他们认为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那么,他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通过实验去听、看、摸、说,来探究声音的产生。
二、动手操作,探究体验
1、介绍实验材料,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1)谈话: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请看看你们桌上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交流展示让鼓、橡皮筋、尺子发出声音。
2、质疑: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就可以发出声音吗?
教师适时演示:按压鼓面,并不发声;弯曲直尺,并不发声;拉伸橡皮筋,并不发声等。
3、再次实验,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引出“振动”一词,探究物体发声的原因。
(1)谈话: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要重点来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状态或者说样子。(如果一些物体它发出声音时的状态不容易观察到,就像我们这个敲鼓,鼓面的变化不易观察,那要怎么办?让学生说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那就是借助其它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粉笔粒,然后敲鼓,观察鼓面的变化?)
(2)提出实验要求(抽生朗读)。
(3)学生操作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发现。
抽小组进行演示并重点交流这些物体产生声音的方法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5)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师:那现在我们能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层理解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演示使用方法。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课件打出)用手指触摸发声的音叉,手指有什么感觉?将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请试着解释一下现象!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交流汇报。
(3)你有办法用振动着的音叉让这个乒乓球把锣敲响吗?师生合作演示并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5、考一考:怎样做才能让这锣声立即停止呢?为什么?
三、反思交流,小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四、巩固提高,应用发现
1、找寻人体发声器官和感受振动的器官
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发声器官,大家知道在哪里吗?请同学们用手轻按喉部,感觉到振动了吗?大声说出你最想说的话,能感觉到振动吗?(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师:我们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2、生活中的声音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或查资料帮老师完成好吗?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小溪哗哗,是( )在振动;蜜蜂嗡嗡,是( )在振动;滴答的闹钟,是( )在振动;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啊,声音!感谢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妙!
同学们,正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今天咱们彼此间才能这样尽情的交流,享受科学知识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其它知识,好吗?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