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
[课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热的传递》
[教材简解]
本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探究内容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冷热与温度”后,从“动画短片,大公鸡被烫出个大水泡”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和水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递过程中的共同点,并形成初浅的关于热传递方式的认识。本课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②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③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④会做固体传导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设计、实验,认识热传递的方式
②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②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递的现象。
难点: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初步建构热传导、对流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金属条火柴、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
每组学生:火柴、酒精灯、金属条、三角架、蜡环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部动画短片,想看吗?播放一部短片。
2.谈话:大公鸡嘴中的大水泡是怎么来的?
3.引导揭题:热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自主操作,深化知识体验
1.感知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根金属棒,我们如果用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你觉得热在金属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呢?
2.探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一)设计方案
(二)实验验证
三、归纳构建,强化知识理解
1.小组汇报。
2.小结: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板书)我们把热在固体中这种传递方式叫做热传导。(板书:固体:传导)
3.演示实验:给装水的烧杯加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热在液体或气体的传递方式对流。
四、实践应用,体验科学乐趣
谈话: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热的传递的事例,我们来看下面的三幅图。你能说说这些热的传递都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出示三幅图:炼钢、空调、烧开水)
五、拓展延伸,内化科学品质
谈话:冬天快到了,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都喜欢晒太阳。太阳在遥远的太空,那它是如何把热传递到我们身上的呢?
师: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的热传递方式是辐射,这种方式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来研究第三种热的传递方式“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