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主题分析】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敬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常识,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题。
3.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彩等。
4.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5.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写有真情实感的散文。
【重点难点】
1.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用心体会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感知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指导】
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结合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去体会作者情感。
3.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并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课时安排】
《藤野先生》……………………………………………………………………………2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2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1课时
《美丽的颜色》…………………………………………………………………………1课时
6 藤野先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文章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鲁迅对人物的感情。
3.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4.联系课文,领会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之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哪些段落里?
在东京(1—3段)——在仙台(中间的段落)——离开仙台(最后三个段落)。由此可见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2)文章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叙事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织材料,暗线主要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问题探究
1.对于课文开头的“清国留学生”,作者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
明确:鄙视而又怒其不争。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以及“实在标致极了”,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作者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把学习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所以作者厌恶他们。
2.前三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这段文字在准确的形容与细致描写的基础上,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课文用比喻、反语和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3.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明确:不离题。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课堂小结】
为了救国救民,鲁迅先生怀着一腔热血选择了到东京来寻找救国的方法和道路;可是,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却使他失望了。失望中,他苦苦寻找,他又一次选择,选择到仙台去学习医学。在仙台,鲁迅认识了这位给他留下了难忘回忆的恩师——藤野先生。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鲁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叙事线索: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明线)。
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
(
在东京
见闻:“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
感受:失望、憎恶。
在仙台
与藤野先生相识
与藤野先生相处
与藤野先生离别
离开仙台
怀念藤野先生
装扮:盘着大辫子
白天逛公园
晚上学跳舞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一些优待。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作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他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日本人民心地善良,对中国留学生比较友好。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受到的优待是“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同时将作者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该词前面写的内容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简单的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2.作者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来描写他?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明确: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耳闻他的衣着。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
3.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①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②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③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④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4.你认为藤野先生最让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没有民族偏见。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处受辱挨打,即使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受到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和侮辱。作者饱尝了弱国子民的辛酸,深切体会到国弱被欺的道理。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这样一位弱国子民,真诚地帮助这样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不仅是作者,就是现在的我们,也会为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无私、热情诚恳又毫无偏见的高贵品质所感动。
5.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作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政府腐朽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作者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这处驿站,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文章主旨】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课堂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几件往事,在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无限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两三件具体事例来刻画给你帮助最大的一位老师,不少于500字。
3.预习第六课。
【板书设计】
(
看电影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离开仙台(
第
36~38
段
)
藤野先生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第
1~3
段
)
与藤野先生
相识
相处
离别
在仙台、初到仙台(
第
4~5
段
)
相识(
第
6~10
段
)
添改讲义
相处(第
11~23
段
)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告别(第
24~35
段
)
匿名信
惜别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