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PPT:欣赏山水美景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一读课文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 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 坠落 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四)二读课文理层次
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五)三读课文品意境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特点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
观察角度: 时间跨度: 景物状态: 感官冲击:
四读课文悟情怀
体会作者借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
五读课文诵经典
PPT播放每一句相关配图 全体同学朗读全文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共31张PPT)
风景欣赏
泰山之雄峻
答谢中书书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孔子曾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李白曾用诗歌为我们唱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孟浩然曾吟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苏轼曾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徵,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徵的官职。
信
陶弘景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感受山川之美,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写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______________,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尺牍”或“信札”
一读课文通文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全、都
季节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Yù)欣赏
消散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指人间
(结合注释,合作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总】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分】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总】
二读课文理层次
三读课文品意境
我从文中_____句中,读出了_____之美,作者写出了它______特点。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静景(高峰……具备)
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动景(晓雾……竞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四读课文悟情怀
五读课文诵经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