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4-19 17: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活页学案
执笔人:雷继华 审阅人:高二地理备课组 时间:2010-4-14
第一单元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考点要求
1.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基础达标]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人类 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 设施和 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特点: 较小, 简单,居民对 的依赖程度高, 较小。
3. 是生命之源,也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条件;因此, 附近的向阳高地或台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理想场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有足够的 ,因此, 、 、 良好的 地区,因适宜耕作而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北方聚落系统 南方聚落系统 西部聚落系统
住宅形式 多平房,住宅有院落 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帐幕式住宅
规模、密度 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聚落形式 团状聚落 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散居、流动性村落
农业生产 旱作为主 水田为主 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
二、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含义:一般是指 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 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 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 以及 。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5)常见的城市环境污染: 、 、 、 、 、 、
(三)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有哪些?
(四)我国没有特大城市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 、 、 、 ;有三个特大城市的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分别是: 、 、 、 。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3题.
1. 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事( )
A. 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 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
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3. 20世纪90年代, 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惠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劳动力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4~6题。
4.该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新加波
6.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
A.Ⅰ B.Ⅰ和Ⅱ C.Ⅱ D.Ⅲ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结合有关聚落的知识,回答7~9题。
7.关于影响乡村聚落分散于集中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事( )
A.自然环境的支配 B.住宅形式的不同 C.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8.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B.气候条件恶劣 C.地块小,耕作距离远而不便 D.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9.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①.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②.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③.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逐步发展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
④.自然条件和乡村聚落形态和影响不明显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拓展延伸
1. 简述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简述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暂时未解决的问题: 。
①知识和技术
新兴工业
②小商品经营
③知识和技术
传统工业
中小型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
① ② ③ ④ 时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Ⅰ Ⅱ Ⅲ 时期
PAGE
2
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