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重难点) 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重点)
【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学习拓展】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
提示 “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
提示 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李悝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主要思想
(1)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五、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当堂测试】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诸因素与其形成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故①正确。私学兴盛,使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故②正确。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故④正确。
2.(2016?海南学考)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 C
解析 由“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可知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故选C项。
3.(2016?贵州学考)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 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表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是儒学的思想主张。
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孔子学生的来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学生来源于不同阶层,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关。孔子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一做法与瓦解分封制度和争霸战争无直接关系,动摇周王室统治基础的是私田的出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5.(2018?济南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 C.墨子 D.荀子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明礼义以化之”可知重视道德作用,从“起法正以治之”可知其吸收了法家思想,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
6.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答案 D
解析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做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做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做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B、C项错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君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