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教案
区县学校:顺义二中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本节课主要强调研究的是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发展变化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应用层面理解和分析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已有了深入地了解,为研究本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锻炼学生对于实例的分析能力。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教材结合三个知识拓展资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崇明岛未来情况的预测。
但学生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资料3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地貌的改造利用规模和深度逐步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过程,树立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
地理思维过程的形成,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分组:临近的6位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共8组
2.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的131-132页,收集崇明岛的相关资料(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形成原因等)、分发教师所准备的资料。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1000年前崇明岛位置示意图、现在崇明岛位置图。
【教师设疑】
崇明岛是怎样形成的,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结合资料1、2、3分组讨论
【发表观点】
崇明岛的形成: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可以利用模拟试验来说明冲积岛的形成: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点强调)。
怎样的变化:崇明岛变大、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洋迁移
变化原因:河流流量、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因素是造成崇明岛变迁的原因。
【引导探究】
河口冲积岛是在那几种外力因素下形成的?内力是否也起作用。
【小结】
外力因素:河流侵蚀作用、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外力占主导地位。
【教师设疑】
了解了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请同学推测崇明岛的未来会怎么样,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展示】
1、崇明岛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地转偏向力)
2、崇明岛只是变大,但并没有连在一起.(注:人类活动影响使河流含沙量降低)
3、崇明岛消失(注:这种观点只要学生能够合理解释也可以成立)
教学评价:
1 2 3 4 5
你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吗?
你认为这节课的可参与度高吗?
你认为这节课包含的知识量丰富吗?
你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吗?
上课的过程中你能跟上老师的问题思路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