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某种标准将固体进行分组,并描述自己的分组标准
2.能够分析出别人对固体分组的标准
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描述两种新固体
4.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比较两种新固体
5.能够用“颜色”、“硬度”、“被磁铁吸引”等语言来进行描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组
2.根据学习过的固体属性,描述、比较两种新固体
难点:
1.按照标准对固体做出正确的分组
2.运用所学过的属性对两种新固体进行全面的观察
【教学方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11种固体:弹力球、铝钥匙、一角硬币、象棋、塑料杯、软木塞、蜡烛、瓷勺、橡皮、玻璃球、石头。两种新固体:碳棒和四个曲别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属性(0’-4’)
1.复习固体属性表,将黑板上的属性表补充完整
设计说明:老师先写出几个简单的属性,然后让学生把其他学习过的属性补充上去,对原来的只是进行复习。
2.这节课呢,我们要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来做游戏
二、讲游戏规则,教师展示分组(4’-10’)
1.讲解游戏规则:每组同学自己想一个标准,根据你们的标准,把所有固体分成两类,然后其他组的同学来猜猜他们组是怎么分的?
2.展示实验用具:每个实验盒里都有两个这样的小盒子,你们可以把固体放在盒子里。
3.展示一个分组,让学生来猜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组的。
4.讲解实验要求:强调要按照属性进行分类。每组一个记录单,把自己组的标准写在记录单上,不要让其他组的同学看到你们的标准,大家要小声一些,不要让其他组的同学听到你们是怎样分组的?给三分钟的时间
设计说明:发给每组一个记录单,让学生把自己组的标准写下来,这样以免他们忘记自己的标准,或者分组时自己改动标准,其他同学就不容易猜到了。还可以检查一下他们的分组是否正确。
三、全班做游戏(10’-28’)
1.学生分组,教师到每组指导
2.找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分组,其他同学来猜测,给三次机会,如果猜不对就公布答案。
3.其他同学可以检查他们的分组是否正确。
设计说明:有的组本身自己的分组就不对,所以只给三次机会,一般的都能猜出来,
如果是小组本身分错了,也可以节约时间,让大家来给他们找错误。
4.找三组到前面来展示
设计说明:一般三组中都会有学生分错了,这时可以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纠正,比如分类标准只能是一种。有的同学用轻重来分组的,可以说一下怎么样来比较轻重,用尺子当简易天平
5.进行第二次分组,同样给三分钟的时间
6.学生分组,教师到每组指导
7.找两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
四、组间做游戏(28’-38’)
1.进行第三次分组,教师指导
2.组与组之间相互猜标准,先请这边的两组同学到对面组去猜,猜完了就回自己的座位
设计说明:对其中猜对的组可以在评比表中画一个红勾,予以鼓励。
五、回顾总结(38’-40’)
想一想我们刚才都用哪些标准对固体进行分组了?
六、观察新固体(40’-48’)
1.上节课我们做了小游戏,通过游戏我们进一步复习巩固了固体的属性
2.运用我们学习过的固体属性知识,这节课呢我们来观察两种新固体
3.介绍两种新固体,一个是曲别针,一个是碳棒(板书碳棒)
4.观察一下,看看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轮着观察,给一分钟的时间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简单的观察一下,然后描述一下都有什么特点,在比较两种固体时,再让他们仔细的比较
5.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两个固体
设计说明:有的同学会说碳棒跟铅笔似的能画出黑道。因为碳棒和铅笔的成分差不多
七、复习旧知识(48’-55’)
1.复习原来学习属性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我们怎样知道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的?
生:做实验
师:用的什么方法?
生:把固体压在水底
师:那我们怎样比较固体的硬度呢?
生:互刻,划痕法
2.复习划痕法,提问学生怎样区别刻痕和痕迹
设计说明:一会做比较时会用到划痕法,先带着他们复习一下,以免有学生已经忘记
八、比较两种固体(55’-65’)
1.刚才我们分别观察了两个固体,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两个固体,找一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实验要求和填写记录单方法:跟我们原来的方法一样,根据属性表比较,对比这填写
3.学生比较,教师指导
九、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3’-28’)
找学生汇报比较结果,,一组说三个,其他同学补充或者纠正
十、复习总结(28’-33’)
1.刚才我们观察比较了两个新固体,我们来想一想,固体的哪些属性是可以直接观察到而不用做实验?
2.哪些属性需要做实验呢?
3.提问生活知识,引出液体:现在是什么季节阿?:秋天过了以后是什么季节呢?
冬天的时候会下雪,你们堆过雪人吗?天气慢慢变暖的时候,雪人会怎么样呢?
雪人融化了,雪人本来是固体,融化了以后就变成液体了。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
设计说明:由生活中的内容引出液体,使学生产生兴趣,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
书
设
计
固体属性
大小
光滑度
形状
轻重
颜色
软硬程度
透明度
弹性
用途
可堆叠
可滚动
硬度
被吸引
水中沉浮
第一节:
固体属性
大小
光滑度
形状
轻重
颜色
软硬程度
透明度
弹性
用途
可堆叠
可滚动
硬度
被吸引
水中沉浮
第二节:
碳棒
课后小结(自我分析及反思)
设计第一节课时,是让学生现在组内进行分组,然后在全班分组,其他组的同学来猜。分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有按照属性表分组、制订了两种标准、标准没错自己分错了等等,如果在组内自己分组,这些错误就要每组去纠正,后来改成小组分然后到前面来展示,就可以直接纠正错误,别的同学也会注意。
分别进行三次分组,前两次是到前面展示,可是这样比较耽误时间,不可能让所有的组都到前面来。因此第三次改成组间相互猜测。到前面展示时,只给学生三次猜的机会,如果猜不对就公布答案,要不他们会无限期地猜下去,有的可能是分错了所以别人才猜不对的。给出三次限定,一般都能猜出来,如果是分错了,其他同学还可以帮着纠正。
比较两种新固体时,用的是原来的方法。可以带着他们复习一下,尤其是划痕法,痕迹和刻痕是怎样区别的。比较时跟第一次的方法相同,只要再说一遍,学生都会比较也会填写记录单
好多同学都会发现碳棒跟铅笔笔芯很相像,可以告诉他们组成成分差不多。这个最好后说让他们自己发现和铅笔很像,再告诉他们成分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