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0 短文两篇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写的一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因称人又称之“仙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可以谈论文学,也可以谈论政治,还可以勉励后学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应,情味盎然。峰高水清,水的灵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岩石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屏,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鸣鸟啼,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茫茫,这时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别具情趣。
本文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陶弘景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置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承天寺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出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书法方面)。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窗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睡
共同、一起
前庭、院里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原来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啊。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使人如临其境 皎洁
澄澈
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被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被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积极的人生态度。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3.课外搜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4.预习第11课。
叙事:赏月缘由
写景:庭下月景
抒情:愉悦苦闷
豁达乐观
悲凉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