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与反思-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与反思-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4 21: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模板
课 题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 时
1课时
年 级
四年级
单 位
授课
教师
授课时间
40分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都已经有了许多直观的感受,获得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和经验。小学生虽然声音现象很熟悉,但是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了解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材分析
重点
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 法
教法上采用“探究——研讨”法,教给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学 法
学生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集体研讨”等方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钢尺、橡皮筋、鼓,实验记录表
一、温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听听声音,怎样才能知道大家掌握的好不好?谁来试一试?师:通过复习检查,可知我们上节课学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继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既检查了前一课的知识,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新示标?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
2、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新知?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三种物体:直尺、橡皮筋。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活动,要求轻轻用力分别使三种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3)交流:你们是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使物体不发出声音?
(1)教师:刚才,我们轻轻用力,直尺、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那么,你们能不能做到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
(2)学生小组活动?
(3)交流:哪个小组做到了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我们用力了,可是物体并没有发出声音,这会为什么呢??
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声使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4)小结,并相机揭示“振动”这一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并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思考,发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1)学生自主体验发声物体是否都在振动。?
(2)用小鼓来体验。?
A、教师出示小鼓,击打小鼓,提问:小鼓发出了声音,它现在是不是在振动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小鼓是不是在振动??
B、分组实验,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C、交流:小鼓发声时在振动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3)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和用击打过的小鼓轻轻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体发声时是振动的,停止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从而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科组长进行小结。
五、拓展应用???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我们感觉振动非常明显的地方,猜猜它在哪儿??
六、结束语:?
平时我们听到过很多美妙动人的声音,有关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检验学生旧识,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本课的教学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浓厚,在观察、比较、和思考中建构、振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科学概念。?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实验活动还需进行有机整合,避免重复活动。?
2、教学语言还需再精炼。?
3、个别教学环节还需在细密的思考。?
4、教师的教学机智需加强,要逐步做到在学生的各种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引导。??
5、教师在学生实验活动中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之中,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