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09: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5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钟声
一、新课引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勿忘国耻!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二、新课讲解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那些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新闻评论的特点: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因时而评,新闻性强;缘事而发,寓理于事;内容贴近,题材广泛;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新闻评论
二、新课讲解
杀戮( ) 篡改( ) 抵赖( )
辱没( ) 呓语( ) 遁形( )
彰显( ) 铭记(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初衷( )

cuàn
lài


dùn
zhāng
míng
huán
读准字音
kuì
zhōng
二、新课讲解
多音字

( )艰难
( )遇难
nán
nàn

( )没有
( )辱没
méi

二、新课讲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解析题目
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简明醒目,利于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新课讲解
速读课文,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括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汉语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整体感知
二、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明确了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目的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讲解
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
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结合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回答,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二、新课讲解
文章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7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文章用两个事实,具体验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知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二、新课讲解

速读最后两段回答,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②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二、新课讲解
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二、新课讲解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强化训练

一.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就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禁信念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二.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验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归纳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四、强化训练
第二段列举“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这些事实有什么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四、强化训练
本文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分析下面划线词语或语句的作用,体会这些特点。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四、强化训练

2.“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3.”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何等”是多么的意思,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四、强化训练

4.“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体会“一以贯之”的作用?
“一以贯之”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强调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五、拓展延伸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 刚才,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庄严揭幕。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习近平
五、拓展延伸
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五、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资料简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五、拓展延伸
日本军队侵入南京城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激发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的坚定信念。
2.做一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