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课件(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课件(6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6 13:5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12 唐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一、新课引入


野望
王绩
一、新课引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二、新课讲解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朗读诗歌
二、新课讲解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理解诗意
二、新课讲解


译文
首联: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颈联: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尾联: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二、新课讲解


首联:遥望山野,徘徊犹豫;
颔联:对仗工整,萧瑟恬静;
颈联:牧猎悠闲,随愿而归;
尾联:巧用典故,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二、新课讲解


1. 写诗人于薄暮中“望”到的景象的句子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的句子有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歌赏析
二、新课讲解


2.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孤独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期望能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萧瑟怡静的景色中,孤独抑郁的心情自然流露,惆怅、孤寂的情怀溢于纸墨间。
三、归纳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强化训练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拓展延伸


好饮酒的王绩

王绩好饮酒,常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
一、新课引入


黄鹤楼


崔颢







二、新课讲解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事后,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简介
二、新课讲解


崔颢(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唐】崔颢
朗读诗歌
二、新课讲解


理解诗意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传说中乘飞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二、新课讲解


首联: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颔联: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颈联: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尾联: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译文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诗人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2.哪一句是作者对个人愁思的抒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新课讲解


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诗歌赏析
二、新课讲解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三、归纳小结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四、强化训练


1.“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两次出现空字,说说他们各自的内涵,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重在写景,强调空间的虚无,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使人产生孤寂之感;第二个“空”重在抒情,强调了时间上的邈远,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岁月易逝之感。
2.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的由来
六、拓展延伸


思乡诗文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一、新课引入

使至塞上

王维
二、新课讲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写作背景
二、新课讲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朗读诗歌
二、新课讲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2.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4.长河:指黄河。
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
理解诗意
二、新课讲解


译文
首联: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颔联: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颈联: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尾联: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新课讲解


诗歌赏析
1.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作为钦差大臣,慰问作战将士们,为何轻车简从?
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二、新课讲解


3.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4.尾联从侧面表达了什么内涵?
尾联叙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三、归纳小结



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四、强化训练


你能说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吗?
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刚劲、坚毅之美。“长”字,表达出黄河横贯其间给人的感觉。“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就把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了。
五、拓展延伸


边塞诗积累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一、新课引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二、新课讲解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写作背景
二、新课讲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朗读诗歌
二、新课讲解


理解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一本作“连”。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二、新课讲解


首联: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颔联: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尾联: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译文
二、新课讲解


感悟内容
1.初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2.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抒发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流经故乡的长江水呀,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诗人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新课讲解


诗歌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展现出怎样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平原,大江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辽阔。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三、归纳小结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强化训练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
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2.赏析尾联中“随”的妙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五、拓展延伸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淮上与友人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积累
一、新课引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二、新课讲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能解”。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者简介
二、新课讲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朗读诗歌
二、新课讲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写作背景
二、新课讲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理解诗意
初:刚刚。
几处:形容数量少。
暖树:朝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啄:取、衔。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不足:不够。

二、新课讲解


理解诗意
首联: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颔联: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颈联: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尾联: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二、新课讲解


1.诗中描绘的是初春的西湖美景,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张,几乎与岸齐平的特点。
“几处”“谁家”表明了飞鸟不多,候鸟还未完全从南方返回的特点。
“早莺”“新燕”说明这些鸟刚从南方飞回。
“渐欲”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才能”表明了春草刚刚萌发的情形。
整体感知
二、新课讲解


1.说说“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的景象。
早春时节,湖水上涨,已经同堤岸一样平;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重重叠叠,好像同湖水相接。
2.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颔联所现的画面。
春天的歌手—黄莺,在明媚的春光中,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叽叽喳喳的唱着歌,燕是春天的信使,不知谁家刚来的燕子,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诗歌赏析
二、新课讲解


3.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


4.诗歌的颈联从植物的变化角度描绘钱塘湖美景,请简要分析。
作者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小草刚刚萌发的特点,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新课讲解


5.在诗歌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是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归纳小结

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强化训练

1.颈联中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
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四、强化训练

2.“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五、拓展延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描写西湖的诗歌
五、拓展延伸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景点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曲苑风荷
断桥残雪
六、布置作业


1.感情背诵并准确默写本课的五首诗歌。
2.积累相关诗歌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