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依标托纲: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主回顾:
1.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循环类型有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循环的结果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合作探究:
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图1)和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研究发现滨海地区是四大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A为________圈,B为________圈,C为________圈,D为________圈,E为土壤。
(2)图2中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其中,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行的。
2..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反思总结:(规律探讨)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跟踪练习:
1.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
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2.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10.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东北地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解的是( )
A.连续多年冻土带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北部
B.岛状多年冻土多分布在森林茂盛的阳坡
C.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续多年冻土的南界南移
D.连续多年冻土界线明显向南凸出是受山地的影响
12.冻土的存在,对东北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冻土的存在,减轻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B.冻土层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不易引起沼泽化
C.冻土层抑制河流的向下侵蚀
D.冻土层使地基更加稳固,有利于交通建设
综合题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区域 甲:江汉平原 乙: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6分)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5分)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3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自助餐: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6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8分)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6分)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
合作探究:
答案:1.(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2)整体 光合
2.(1)B (2)B
跟踪练习:
1.D 2. B
3.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答案:A
4. B
第5题,从南方山丘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由林地转变为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第6题,该地一种要素的变化而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5.D 6.B
7.解析: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答案:C
8.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答案:D
9.B10. A 11.D 12.C
综合题
13第(1)题,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第(2)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深秋、冬、初春季节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第(4)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等(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深秋至初春季节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自助餐:
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题,地势与河流三角洲变化相关,结合图中三角洲变化判断即可。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