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16 20:12:00

文档简介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波速变慢。
【答案】 A
2.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21世纪教育网
A.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 该图示反映出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的。
【答案】 A
读下图,完成3~4题。
3.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4.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解析】 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3.B 4.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中新浙江网3月1月电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巨大水库,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材料二 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电 北京时间25日9时49分,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交界处发生5.3级地震,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1)科学家所发现的东亚地区的地下水库,目前能否缓解我国部分城市的缺水现状?21世纪教育网
(2)人类已能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地震波?
(3)青海与西藏交界处发生的地震为什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解析】 第(1)题,科学家目前在东亚所发现的地下水库尽管水量相当大,但因其埋藏地球深处,而人类目前还不具备对深层资源开发的技术条件,因此目前还无能力进行开发。第(2)题,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只能借助地震波的变化来进行推测,这些认识都是间接的、肤浅的。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一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是人类能直接到达或取样的深度又是有限的,所以仍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级本身相对较小,且本地区人口稀少,因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答案】 (1)不能。
(2)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信息更真实可靠。不能。
(3)①地震震级相对较小,地震的破坏性较小;②该地人口稀少。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答案】 B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答案】 D
3.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解析】 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越来越小,其中S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内地核的密度较大。
【答案】 A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
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5.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
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 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地震波来测定矿产。
【答案】  4.D 5.B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 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6~7题。
6.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
【解析】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6.A 7.D
当地时间2008年10月29日5时10分,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奎达市附近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据此完成8~9题。
8.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
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9.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
的(  )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解析】 本题组以巴基斯坦地震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先传到地面,引起上下颠簸,然后是横波引起的左右摇晃;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
【答案】 8.A 9.B
读下图,完成10~13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
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
是(  )
A.生物圈 B.水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岩石圈 D.地壳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图、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0.C 11.B 12.C 13.B
二、综合题
14.实验探究题,完成以下步骤,以研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点。
实验目的:了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一个高大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质积木、一盆水
实验步骤:(1)在讲台上放一盆水、水上放一块积木,并用积木在桌面上搭建一座建筑物。
(2)用榔头敲击讲台一角,观察盆内的积木和积木搭建的建筑物的变化。
实验现象:(3)①水中积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4)①水中积木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①上下运动 ②先跳动后倒塌
(4)①液态水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
②震动的能量是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播的,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5)纵波能在任何物质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
15.读当雄县地震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 (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21世纪教育网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16.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速度进行比较,则    (B>E;B=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B=E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B的平均波速要大于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右图。
课件26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前兆——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子下水狗乱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跳,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探究:但是,地震并非一无是处。地球内部圈层研究者就亲切地称地震为“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盏明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 ,B表示 。
(2)特性: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②在地下2 900千米处:A波 ,B 。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完全消失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圈层划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水圈、 。
2.大气圈由 和 组成,主要成分是 和 。
3.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结构的 的圈层,
它包括 、地下水、 、 等。
4.生物圈占有 、水圈的全部和 。大气圈生物圈气体悬浮物氮氧连续不规则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大气圈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限——界面及意义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
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
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
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
现并确认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
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在其基础上划分的三个圈层特点如下:
(2007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2)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
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
【答案】 
(1)详见右图。
(2)横1.读图,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是由多个圈层构成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了地球的环境。
1.组成及相互关系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四大圈层共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环境,具有三个特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在不断地变化着。2.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2)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幔 D.大气圈(3)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解析】 B应代表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应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幔属于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外部圈层的过渡处是岩石圈,它既属于内部圈层的一部分,同时其上层还属于大气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一部分。
【答案】 (1)B (2)C (3)C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
(4)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解析】 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水圈连续而不规则;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的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答案】 (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1.地壳和岩石圈
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及图所示:
2.生物圈的特殊性及其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10千米,其核心部分为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大气、水、岩石是无机环境;②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不一样,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③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与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联。教材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问题1】 纵波和横波在传播媒介和传播速度有何差异?
提示 传播媒介: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速度:纵波的传播速度均大于横波。
【问题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有什么规律?
提示 由此图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不同。【问题3】 如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提示 由于地震波中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的物质也不同,进而判断出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的组成,即在地面下平均33 km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位置处的不连续面是莫霍界面,可推断在33 km以下物质主要是由固态物质组成,因为纵波、横波都可通过;在地下2 900 km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界面叫古登堡界面,可推断在2 900 km以下物质可能是由液体组成,因为横波不能通过。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