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新桥中学地理学案(选修6):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新桥中学地理学案(选修6):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9-20 08: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预习】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
1.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地区名称 自然背景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 人为
A 大兴安岭西侧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C 黄淮海平原区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G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问题探究】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归纳总结】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课堂反馈】
2005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据此回答1~2题。
1.《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 )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意大利
2.农民在温室大棚增施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①杀菌消毒 ②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 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化 B.兴修水利
C.战争破坏 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