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一、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在本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本课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课与课的关系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听听声音》之后来学习的,本单元这七课从声音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逐步实现的。
?课程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是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探索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活动分析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为什么当我们用不同方式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并不都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应用”五个环节。
?? 二、学情分析
??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 三、教学目标
? ?依据《课标》和教材及我校的学情,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本节课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做好声音振动的每次实验。
??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记录单
??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装水的水槽
?? 五、教法、学法、评价方式
??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六、教学预案
?总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的观察、提问、推测、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预案: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 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为同学们带来几件物品,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然后老师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请学生说出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的,在学生说出是根据声音猜出后,老师顺利引导?: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就是: 通过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究竟猜测是否正确,通过实验来验证,首先出示钢尺、皮筋,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师生共同阅读实验小要求,提示学生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做和实验完毕后以正确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了。学生分组活动使钢尺、皮筋这两种物体发出声音,记录并交流想法:
?? (1)对比发声前、发声时和发声后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 (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在学生小组汇报交流后,然后引导学生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动、橡皮筋发声也在动,这种动有什么特点?教师在集合学生的想法之后指出这种动就是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都在振动呢?当声音停止的时候,尺子和橡皮筋还在振动吗?继续做对比实验,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物体不发声,有什么特点。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教师要对这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你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吗?引导学生说出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振动也就没有声音,而声音停止了,振动也就停止了。鼓发声时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这样学生就会想到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学生小组实验后汇报后,小组长负责把实验材料整理好。?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声时候的不可见,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材料分析:本组实验的材料从交给学生的实验次序来看,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 引导学生交流反馈:
??(1)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橡皮筋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2)讨论: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
?? 活动二:观察发声物体
首先教师演示:用轻而短促的力击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怎样证明呢?鼓励学生说出各种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摸一摸或挂一个泡沫小球到最后想到放在水里去试一试,引导学生观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观察后又为学生播放音叉放入水中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面的变化。随后教师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然后分小组演示钢尺、皮筋发声时在振动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振动。提问:现在你知道声音怎样产生的?(师完善板书:振动?产生 声音)
为了进一步形成概念,又把探究指向了液体和气体振动,引导学生说出你能使水发出声音吗和做吹响矿泉水瓶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并板书:液体和气体。
?这组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体、气体振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
(三)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设计了让全班学生与科学小天使交朋友,并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能把绿叶吹响。绿叶会被吹响的原因是什么。为了使此处的情境做到有始有终,又在课件中出示了科学小天使也要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谈一谈。此处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吹绿叶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并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都能振动发声,并拓展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体都能振动发出声音,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并促进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完整性。
??(四)归纳总结? 促进建构
引导学生质疑:在实验当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谈谈收获并做以评价。然后教师在进行全课的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画重点标记)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们人的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去了解,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
??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 1、?在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年,美丽的地球上将迎来太空客人,他们没有声音概念,请你为他们介绍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2、调查研究我们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 ???布置这样的作业题,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 ? ?
??????? ??? 物体??????? 液体??? ?? ??振动 ????产生声音??????? ??
???????????????????????????????????????? ????气体
??我采用了总分总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效果预测
1、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等科学研究过程,学生一定会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学到有价值的科学知识。
2、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的动手实践、实验观察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