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背影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背影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8 16: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背影
朱自清
知识与能力: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2. 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 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一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
朱自清
毛泽东则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唯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人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 “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积累词语
交卸( ):


奔丧( ):
踌躇( ):
旧时官吏卸职后向后任交代情况。本文指失业。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的样子。
xiè
sāng
chóu chú
积累词语
迂( )腐:

蹒跚( ):
颓( )唐:
琐屑( ):
晶莹( ):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精神萎靡,意气消沉。
细小繁杂的事。
光洁透明。

pán shān
tuí
xiè
yíng
1. 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2.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01
02
03
第一层次:
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
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
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
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本文有几处写了“背影”?
四处
这四处“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时,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3.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二次
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下面试着读一读,看怎样读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再来看一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我们的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可是能够感动得流下眼泪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文中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归纳升华,把握情感
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第2、3自然段,看一看是怎样的背景。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曰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背影
朱自清
目录
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全文写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是在用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显得非常朴实,甚至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一个也没有用。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解读文眼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
文章前三段已作交代: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品味语言
1.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为什么宽慰儿子?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为何买橘子?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我”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与日倶増;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拓展延伸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人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