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8 19:1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2 唐诗五首 课时 二次 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 学 目 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出示前三首古诗f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幻灯片出示古诗及作者简介 出示学习目标 回忆,倾听 理解 感悟 齐读学习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步骤二 学习《野望》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来源:学 自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 点拨法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作者简介 4.作者简介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名句赏析。 自主学习法 合作交流法 小组合作法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速读教材,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整理本课知识点,完善课件出示的知识结构图表。 小组之间以竞赛形式,看哪组填写得更完善与准确。 1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备课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各小组就本组的自学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汇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四、变式练习 拓展提高 本课的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五、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点拨法 讲解法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练习指导法 讲授法 讲解法等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结合自身情况,谈收获,谈体会与感悟。 汇报交流法 小组合作法 分析与综合法 小组竞赛法 等 各小组派代表就本组的在自学部分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汇报,同时阐明存在的困惑及新生成的问题等。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练习法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整理知识点,谈收获以及体会,个抒已见。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本课的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二次备课
作 业 完成练习册 ,再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 校 检 查 记 实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2 古诗五首 课时 二次 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 学 目 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出示学习目标 观看课件播放的案例,分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来源: 读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 讲解本节课的具体要求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3.作者简介 4.背景介绍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学习《渡荆门送别》 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读书法 自主学习法 使用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选派将要发言的代表,组织语言。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备课
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学生以组为单位,回答并翻译课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变式练习 拓展提高 本节课所学二首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指导法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点拨背诵技巧。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谈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自学情况 小组比赛法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畅所欲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与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 7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本节课所学二首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次备课
作 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 书 设 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 校 检 查 记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