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材分析】
声音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可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就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这一活动有两层含义;一是物体在没有敲击或拨动时,不会发声,这是为什么?二是即使使物体施加了力:挤压、弯曲、拉伸,为什么也不发声?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能发出声音,她们对声音的产生的原因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显然不是声音产生原因的科学解释。因此教材用一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变形后并不发出声音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的认识冲突。只有当学生意识到物体的受力方式可以决定是否产生声音的时候,才能使关注点集中在研究物体振动中。
“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是在学生对发声物体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进行。所以重点放在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振动引起水面拨动”两个意图:直观了解振动的形式,初步渗透振动的传递方式是—波。对比活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思考皮筋的振动与发出声音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精灵儿童网站]
3、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客观事实。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音叉、尺子、橡皮筋、、小鼓、鼓槌、橡皮筋琴、塑料尺、水槽、水、活动记录单、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闯关一:我是小小观察员
谈话激趣
喜羊羊在山坡上玩耍,忽然听到了动听的声音,你能帮她分辨出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吗?你能学一学它们的声音吗?
2、小结;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最想知道有关声音的那些事情?
3、学生自由发言
4、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闯关二:我是小小预测员
喜羊羊带着问题去问村长,村长就让喜羊羊们先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也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谈话: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对的呢?怎样才能知道呢?(学生:实验)
这个主意不错,与喜羊羊想的一样。我们就跟着喜羊羊一起走进实验室做实验吧。(谁表现好老师就带他到羊村去参观,好不好。那里很好玩哟)
谈话:大家看,在桌子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做实验的材料,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
闯关三:我是小小实验员
实验一:使物体发声(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1、问:同学们的桌子上放着尺子、橡皮筋、鼔,现在有声音吗?
生答:没有。
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办法最多?他就成为智多星。(建议控制声音的大小,小心弄坏器材)
2、汇报交流方法。(弹击、撞击、敲打、摩擦)做好记录。
3、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
4、学生发声,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实验二: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1、使鼔发声,观察交流鼔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观察鼓面的变化或者用手摸鼓面,发现了什么)
2、观察音叉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的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敲击音叉,用音叉去接近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
3、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验证活动:
(1)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这更加说明了什么?
(2)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手去摸喉部,体会人发声的实验。
闯关四:我是小小探索员
出示课件看图片,说说图上的动物是怎样发声的?
闯关五:我是小小归纳员
听说喜羊羊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一起来把学习过程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那些阶段?主要用了那些探究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
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那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个单元后续的课时中继续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多留意身边有关声音的事情,多读有关声音的书籍。谢谢大家!
布置作业:
回去后多留意身边有关声音的事情,多读有关声音的书籍。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鼔
橡皮筋 振动→ 声音
音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