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步步高人教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步步高人教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0-09 09: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第5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突破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梳理 整

性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的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
③________,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
现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
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④________
状态的改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整个环境方法指导
1.实例法图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
着。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
况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和使用矿物燃料引起整个
生态环境失调”为例。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不同
表现 强化专练
1.(2008·上海地理)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
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
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
化包括 (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
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
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 羊八井地热温度取决于地球内能的释放,其
高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
面积减小,山地水分条件变差,山地针叶林带海拔
升高。故选项D是正确的。 D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基础梳理地

性地

性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影响因素:⑤_________
形成基础:⑥_____ 分布规律沿⑦_____方向延伸
沿⑧________的方向更替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差异影响因素:⑨________
形成基础:⑩_____ 分布规律沿 ____方向延伸
沿 ________的方向更替 太阳辐射热量纬线纬度变化海陆分布水分经线经度变化地

性地

性山地的
垂直地
域分异影响因素: _____
形成基础: ________
分布规律:由 ____向 _____更替非地
带性影响因素: ________、 ________、洋流等
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如沙漠中的 ____
分布等海拔水热状况山麓山顶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绿洲方法指导
列表解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分


律比


目2.下图是“某山地1月、7月、年平均气温与海拔高
度关系图”。仅从气温角度考虑,该山地自然带的
基带可能为(双选)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解析 该地7月气温高于1月气温,可判断出该山地位
于北半球。相同海拔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南坡为阳
坡。从年平均气温和1月气温看,该山地位于亚热带
地区,因此该山基带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AC考向调研
考向一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1】(2009·北京文综)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
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
(1)~(2)题。 (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
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 认真读图,明确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是
解答本组题的关键。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
降水在山腰地带最多,这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
所不同,这是因为山麓地带气温下降幅度小,水汽不
能大量凝结,因而降水相对较少,而到山顶地带水汽
含量已较少,降水量也减少。垂直变化最大的山地是
③。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①山麓地带降水
量在200 mm以下,应为温带荒漠带,山地③山麓地带
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
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1)C (2)B借题发挥
在解答有关坐标图的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能够根据
纵、横坐标的信息,结合图中的曲线,搞清楚相关要
素之间的关系,即一个要素是如何根据另一要素的
变化而变化的;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预测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
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
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启
示。第(1)题,“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
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
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出现的。第(2)题,“黑
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 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美国的“黑风
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
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
还林还牧。
答案 (1)A (2)B (3)D考向二 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例2】(2009·山东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
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
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
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带性差异和非
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又包括以热量为基础的由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影响非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水分和洋流等。第(1)题,从图中看出,沿
0°经线变化的农业带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
特点,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 础是热量。第(2)题,甲地区为著名棉花带,同纬度的
其他区域为热带荒漠带,原因是甲地区有河水作为灌
溉水源,即水源条件成为决定性影响因素。
答案 (1)B (2)C
误区警示
高低纬度地区与中纬度地区地域分异产生重大差别
的原因
(1)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
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
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2)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
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
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
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
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
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预测2】下图是“某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里斯
本—达喀尔)”。据此回答(1)~(2)题。(1)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2)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
因是 ( )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寒流的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暖流的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沉气流,将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解析 该题组以汽车拉力线路为背景,考查自然带分
布及区域特征。第(1)题,拉力赛出发点位于里斯本,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
林带,途中经过北非的盖勒敏地区(20°~30°N的大
陆西部地区),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
荒漠带;终点站位于达喀尔(10°~20°N的大陆中西
部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第(2)题,盖勒敏地区位于北非西海岸地带,该地区沿
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该洋流对沿途地区的气候起降
温减湿的作用,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易凝结,因而该海
域常有大雾。
答案 (1)C (2)A对点训练
题组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
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
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
A.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C.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 )
A.水旱灾害频繁
B.沙尘天气加重
C.物种减少
D.地震灾害
解析 第1题,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
方向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
稀疏的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
木生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与该直
线垂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再根据方位的判
断规律就可知:甲——北方,乙——南方,丙——西 方,丁——东方,所以该题选B。第2题,根据图中树
桩的年轮可以看出,这些树木年限是参差不齐的,
全部砍伐是不科学的,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但不
可能引发地震灾害,所以该题选D。
答案 1.B 2.D题组二: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
下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
图完成3~4题。
3.在T1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
A.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
分异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
B.①和④自然带类型相同是因为气候类型相同
C.⑥自然带的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
有暖流经过有关
D.②③④的自然带形成主要与水分条件有关,与温
度条件无关
4.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是(双选) (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
B.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干旱
C.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D.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解析 第3题,我国自然带的分布既有南北方向的更
替,也有东西方向的更替;⑤⑥自然带在西侧分布纬
度较高,主要是受暖流的影响;自然带①属温带海洋
性气候,④属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的形成与水热条
件都有关系。第4题,T2时期反映了气候变暖对自然
带分布的影响。
答案 3.AC 4.BC题组三: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下图,回答5~6题。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5.能正确表示阴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
( )
A.A B.B C.C D.D 6.决定该山自然带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①热量 ②降水量 ③大气环流 ④太阳辐射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及影响因素。第5题,阴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基带是温带草原带,东西走向,南坡是阳坡及迎风
坡,水分变化由山脚到山顶是少→多→少。第6题,
热量、降水量差异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答案 5.A 6.C题组四:自然带分布规律
7.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_____(山脉),B是______(山脉),C是
_____(山脉),D是_________(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
脉,那么①可能属______山脉;②可能属______山脉;
③可能属_____山脉;④可能属_____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④中森林分布状
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
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
第(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判断所属山脉。第(3)
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
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带。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
然带分布不同主要都与降水因素有关。第(5)题,②
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 同。第(6)(7)题,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
→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
答案 (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
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
(7)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 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以乔
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据此回答1~2题。
1.以下植被(或植物)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的是(双选)
( )
A.城市广场草坪 B.城市湿地
C.功能区之间隔离林带 D.郊区环城绿化林带2.城市森林的环境效益有(双选) ( )
A.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B.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等的需求
C.促进房地产增值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D.美化环境,减弱噪音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城市森林的主体应是乔
木或灌木,因而A、B皆不正确。第2题,本题的解答
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各选项涉及的城市森林效益
中,属于环境效益的只有A、D。
答案 1.CD 2.AD 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回答
3~4题。
3.江南丘陵的红壤与理想土壤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红壤中体积分数所占百分比大于理想土壤的
成分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多数变成了土壤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①为矿物质,②为有机质,
③为空气,④为水分,江南丘陵红壤的特点是有机
质少,矿物质多。第4题,森林中的枯枝落叶通过生
物作用绝大多数变成了土壤中的有机质。
答案 3.A 4.B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
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
然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 第5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
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
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
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第6题,湖泊消亡引起
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
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
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5.D 6.A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7~8题。
7.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8.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 第7题,漫画反映的主题是植被破坏导致区
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变干,土地沙化更加
严重。第8题,图中反映了植被破坏会引起降水减
少、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问题,体现了区域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7.C 8.A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
回答9~10题。
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双选) (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地形的变化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双选)
(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大气环流
(常年盛行风向)、海陆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B
选项;而地势却在逐渐升高,说明地壳在运动,故正确
选项为CD。第10题,从演变过程看,该区域的地形发
生了变化,其他要素也跟着出现相应的变化,如植被
(森林减少,草地、荒漠出现)、降水(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形成雨影区)等,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
有联系的,也充分说明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故正确
选项为BC。
答案 9.CD 10.BC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
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
了 ( )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
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 第11题,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
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
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第12题,图示
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
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答案 11.A 12.B (2009·江苏地理)如图是一张
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
此回答13~14题。
13.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14.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滴水叶尖”一个学生陌生的植物学名词出现
在地理考卷中,属于新情境,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地理
知识和能力,此题不属于难题。第13题,题干描述中
“常年”给了学生适当的提醒。各选项中,只有D选项
符合“常年”多雨的特征,由此可以排除A、B、C选
项。第14题,热带雨林“在我国较普遍出现”的地区
只能是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答案 13.D 14.B 新疆西北部山地地势较低,有
几个缺口。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
组将搜集到的东西走向的天山某
山峰(部分)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
异图作为探究学习天山南北坡垂
直带谱差异及其原因的材料。据
此及所学的知识回答15~16题。 15.以下选项可以作为判断天山北坡证据的有( )
①山地荒漠带的分布面积更小
②山地荒漠草原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③山地草原带分布面积更大
④森林带分布面积更大
⑤高山草甸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⑥雪线更高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6.推测出影响该山峰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的最主要
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光照 D.放牧
解析 第15题,新疆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大西洋水
汽能够深入,天山北坡降水条件明显好于南坡,故
北坡雪线较低,草场面积、森林面积都较大。第
16题,降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与分布
状态。
答案 15.C 16.B二、综合题(共36分)
17.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
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
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最
新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相关材料,完成下
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风带情况变化示
意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气环流和高原季风
剖面示意图
(1)分析图甲,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风带的
位置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图乙,A、B之间的风带名称是___________。
(3)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
影响。根据题目材料和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备选
项目中找出对应图中①②③④的内容。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
(4)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
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性。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风位置
偏北,这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有关。第(2)题,结
合图乙知,A、B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 带,它们之间为低纬信风带。第(3)题,解答本题关
键是把握各地理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第(4)
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其他地理要素随之也发生了
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答案 (1)夏季时西风带的位置偏北 太阳直射点北
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向北移动
(2)东北信风带
(3)C D A B
(4)整体 18.(2009·上海地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
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
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
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
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
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所
属的自然带是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
途经甲、乙、丙、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
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地;途中遇到干
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地________。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
明显的是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带,丁
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
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
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乙
地为安第斯山脉,丙地位于巴塔哥尼亚沙漠。第(3)
题,自然带的名称和地域分异要结合位置、分布、
变化趋势解答。第(4)题,四地纬度相当排除纬度这
一因素。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