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背景资料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颌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人去世。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1、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明确:作者说,“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这是因为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永存的。
3、《永久的生命》第3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分开来”指生命存在于个体中,这个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合起来”指整个的生命,生命生生不息,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所以是永久的。
4、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凋谢”和“不朽”本来是不可调和的,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5、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示例2: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的,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示例3: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示例4: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示例5: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或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第3段: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讴歌生命的永久。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结合时代背景1942年抗战最艰苦时期加以分析),批判暴君们(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对手无寸铁放弃抵抗的军民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国民党反动派1940年发动“皖南事变”,屠杀革命志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但生命毁灭不掉,赞美生命的顽强。
第三部分(5):高度赞美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易逝 时间易逝
生命神奇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永久 生命永存
生命顽强
生命的奇迹 凋谢和不朽
2、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但从生命整体而言却是永久不朽的,值得赞美。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明确:对比。“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明确: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拟人。“卑微”“柔弱”“钻”“快乐地”这些词语将小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出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4、课堂小结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5、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臼齿 ( ) 洗涤 ( ) 牛犊( )
茸毛( ) 蔓延( ) 凋谢( )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明确:作者说,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这是因为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永存的。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易逝 抑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永久 赞美生命
生命的奇迹 扬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二)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是该书的序言,从中可以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做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3)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一、导入新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追求。
古今往来,人类对于“我为什么活着”,千百次地发问。托尔斯泰说:“为自己幸福而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幸福而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和任何事物活着。”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将做些什么?为什么而活?(同学们各抒己见)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我为什么活着》,看罗素怎么认为。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控制。
飓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
濒临:指位置相邻,接界。接近,将要。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1、朗读全文,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示例: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明这三种感情像飓风一样强烈,紧紧地控制着“我”。 这三种感情是作者一生追寻、奋斗的目标,“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实现理想的过程有快乐,也会有不安和痛苦,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3、“深渊”和“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明确:“深渊”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仙境”指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的爱情、温馨爱的世界。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如何理解第4段开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爱情和知识把“我”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我”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明确:作者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②罗素以苦为乐,征服苦难的过程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③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或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总说。开门见山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表明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第二部分(2-4):分说。对首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第二段阐明寻求爱情的三点原因——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见仙境的缩影;第三段阐明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领域——人的心灵(人类)、星辰发光的原因(自然)、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第四段阐述同情苦难的内涵——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总说 三个理由: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爱情三作用: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见仙境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分说 知识三领域:人类、自然、社会
同情三类人:儿童、受害者、老人(苦难的世界)
总结 值得为它活(博大胸怀)
2、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②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四、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也会对罗素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特色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更会对罗素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颤抖( ) 俯瞰( ) 呼号( )
2、体会“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明这三种感情像飓风一样强烈,紧紧地控制着“我”。
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附:板书设计
总说 三个理由: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爱情三作用: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见仙境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分说 知识三领域:人类、自然、社会
同情三类人:儿童、受害者、老人(苦难的世界)
总结 值得为它活(博大胸怀、人生价值)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