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5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让学生明白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知道在实验中其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一些影响,会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知道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体验探究影响快慢因素的乐趣。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同样多的固体物质放入同样多的水中,用搅拌、加热等促使溶解加快。
教学难点:
对比试验过程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
教具准备:大烧杯、搅拌棒、小匙、热水、冷水、记录表一二、食盐、废物桶、白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固体能溶解于水,有些液体也能溶解于水,还有少量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中,我们还了解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小;那么这些物质的溶解速度又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第五节 溶解的快与慢 (板书)
想必不少的同学都喝过糖水吧?如果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很喜欢喝糖水,为了让客人快速喝到糖水,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出很多种加快溶解的方法,如搅拌、用热水冲等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对吗?
师生互动学新课
哪一个溶解得快
活动一:探究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生讨论实验方法,再做实验)
1、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200毫升清水;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同时放入两只烧杯中,一个搅拌,另一个静置;
3、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情况。填写记录表一。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过程
搅 拌
不 搅 拌
溶解的快慢
快( )
慢( )
快( )
慢( )
4、实验结果:搅拌能加快溶解。
师生反馈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与慢与液体是否被搅拌有关,即在相同条件下,搅拌能加快溶解。
刚才同学们同时做了两个实验进行比较叫对比试验。这里有两个条件:一个叫相同条件,一个叫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可以有多个例如:两个烧杯中水一样多,盐也一样多。不同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即两个烧杯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活动二、探究温度是否影响物质的溶解快慢
( 生讨论实验方法再决定实验方案。)
准备两个烧杯,一个加入200毫升清水,另一个加入200毫升热水(60℃左右)。
用小匙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同时放入水中,都不搅拌。
观察比较实验的溶解情况,填写记录表二。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
溶解过程
常 温
热 水
溶解的快慢
快( )
慢( )
快( )
慢( )
实验结果:提升温度能加快溶解。
师生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热水中能溶解的快,在凉水中溶解的慢。即在相同条件下提高液体的温度能加速物质的溶解。
这两个实验我们研究的是加快食盐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大家知道食盐颗粒很细小那么对于大块的物质怎么能够加快它们的溶解速度呢?下面我们就接着研究第二个问题
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活动三、咬碎并搅拌能加快溶解
同学们都吃过糖吧?怎么吃的?讨论吃法。下面我们就做个吃糖游戏。
讨论一下怎么吃最慢?怎么吃得更快?
溶解糖块方法
比赛结果
1、含在嘴里不动
2、用舌搅拌翻动
3、把糖块嚼碎
4、嚼碎并搅拌
把整个班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四种方法,强调规则,得出实验结果。大块的东西不能都咬应该采用压碎、磨碎。
实验结果:磨碎并搅拌能加快溶解
师生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搅拌、提高水温、磨碎等方法能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同学们比赛的热情余犹未尽,课后回家准备几块糖体会一下最快多长时间吃完,最慢多长时间吃完,把时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三个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三个实验验证了咱们同学的猜想是对的,同时说明咱们都有一个科学的头脑,真了不起!真聪明!
拓展活动
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运用了加快溶解的知识?
生举例:
冲糖水、冲咖啡用热水、并搅拌。
洗衣服搅拌或用温水冲洗衣粉。
蒸馒头用温水冲发酵粉(但温度不宜太高)
炒菜时放盐或味精快速翻炒。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科学。回家以后和家人一起完成更多的对比试验尝试!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搅拌(加快) 不搅拌
猜测 加热 加快溶解 ? 对比实验验证 加热(加快) 不加热
捣碎 捣碎(加快) 不捣碎
教学反思 让学生思维聚焦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有几点不足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由于课容量大,学生好奇心强急于想看到结果,有的同学在取水时,不用量筒,直接用烧杯取水,不精确。由于时间关系我没制止,给以后的实验操作规范造成误区。
反思二:毕竟小学阶段做的实验少,有的组加盐的时候,两份盐没有分别同时放到两个烧杯中,一早一晚影响了实验效果。
反思三:在第二个实验中只是对比的水温不同,不用搅拌,个别小组也搅拌了,多了一个条件,结果就不好定到底是热水加快了溶解速度,还是搅拌加快了溶解速度,以后在教学中要强调死变量是谁。
针对这几种现象,下课后我不停的在思考,以后在教学中课堂容量大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精准,要能让学生思维聚焦,每一次课前一定要充分预设,预作实验,每一个活动之前要把活动注意事项由学生或老师交代清楚!而课内生成永远是预设不完的,这就需要老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的错误不规范操作产生不科学或者不同的现象或结论时,可趁势组织学生就矛盾冲突进行讨论交流、再实验,真正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获得真知!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就要每个环节研究透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总之,要在对比试验教学过程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有了这节课的反思,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就是大胆的去想象,去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感悟,在探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