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0 23: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行文四板块
一、天文地理
二、纪年纪时
三、姓名字号
四、礼仪制度
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之
天文
天文
宏观印象:天圆地方,天覆于地。
具体天象:恒星定而行星动。
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井、鬼、柳、星、张、翼、轸)
行星恒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 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
天文地理之
天文
其他星宿

★华盖
★文曲星
★月亮
★太阳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时迷信,文曲星是主观文运的星座,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别称:银钩、玉钩、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嫦娥、婵娟等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叫羲xī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古诗

星宿
天文地理题1参考答案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斗”和“牛”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王勃《滕王阁序》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天文地理之
地理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九州:冀、兖yǎn 、青、徐、
杨、荆、豫、梁、雍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天文地理之
地理
名山大川
江:长江
河:黄河
山:崤(xiáo)山
     (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 )
关:函谷关
四渎dú :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三山:蓬莱、方丈、瀛yíng洲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秦
三秦
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发源地。秦朝灭亡后,项羽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关中被分为三个郡:京兆、左冯(ping)翊、右扶风。现将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三吴三晋三湘
三吴
“三吴”指的是江苏南部吴县、吴兴等地区,泛指苏南。古时候那里是吴郡、吴兴郡、会稽郡三郡的辖地,由于这三郡都是从同一个吴郡(原称会稽郡)中析置,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

三晋
“三晋”指的是山西。战国初期的韩、魏、赵三家分晋,当时三国的都城都在山西境内,所以从此三国连称时被称为“三晋”,而而得名。

三湘
“三湘”指的是湖南。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又有一种说法,是湘潭、湘乡、湘阴的合称。就是湘江流域和洞庭地区。“三湘”成了湖南省的别称。
天文地理之江河山关
地区名
江表、江东、江南
江北、江左、江右

河内、河外、河东
河西、河南、河北

山西、山东

关中、关内、关外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崤山
华山
太行山
函谷关
(西/东)
自古以中国的别称
自古以来“中国”的别称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
【河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东”。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山河地理
【江东】长江下游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现在的“山东” “山西”的山指太行山。
山河地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答案
天文地理题2参考答案
(1)河内
   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河东
“河东”本是地名,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2)山东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3)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4)关西
函谷关以西。又称关内。
(5)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6)淮左
淮水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地名中的“阴”

“阳”
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自然现象喻人事
天文地理题3答案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北辰:北极星。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就像眼前的这河水一样,岁月永不停息的逝去,它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停止。

(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
古今地名
古今地名
大都 
东京、汴京
京口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临安 
姑苏 
会稽 
长安 
奉天 
直沽
北京  
开封  
镇江  
南京


杭州  
苏州 
绍兴  
西安  
沈阳  
天津
地名别称
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芙蓉国
星城
雾都
水城
牡丹城
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湖南 
长沙 
重庆 
苏州 
洛阳
纪年纪时

纪年
两种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帝王纪年法
返回
纪年纪时之
纪年
干支纪年法60年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月
序数纪月法
孟仲季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纪日
干支纪日法
序数纪日法
特殊称谓纪日法
★初一:朔
★十五:望
★十六:既望
★月末:晦
传统节日纪日法
返回
元日-----
人日-----
上元、元宵--
社日-----
寒食-----
端午节---
伏日-----
七夕、乞巧--
中秋-----
重阳节---
至日-----
腊日-----
除夕-----
传统节日称谓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七
正月十五
农家祭祀祈年的日子春分前后
清明前两天
五月初五
夏至三伏
农历七月七
八月十五
九月九
夏至日、冬至日合称
农历十二月初八
年末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代传统节日与古诗
古代传统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朝: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古代传统节日与古诗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古代传统节日与古诗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古代传统节日
人日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古代传统节日与古诗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代传统节日与古诗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纪时
十二地支纪时法
1个时辰=2个小时
第一个时辰叫做初,(子初)
第二个时辰叫做正。(子正)
特定称谓纪时法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zè 晡bū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参考答案
纪年纪时题1参考答案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
参考答案
纪年纪时题3答案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
贱称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姓名字号
15.称年龄
襁褓
总角垂髫
豆蔻年华
弱冠加冠
30
50
龀chèn

耋耄 dié mào

期颐 qī yí

垂髫 chuí tiáo

耆 qí
称呼 年龄 称呼 年龄
未满周岁的婴儿 而立
孩提 2~3岁的儿童 不惑 40
齿龀 儿童换牙 知命
幼年儿童 花甲 60
13~16岁的女子 耆 60
束发 15岁的男子 古稀 70
笄 15岁的女子 耄 耋 70~80

80~90
20岁的男子 期颐 100
参考答案
姓名字号题1参考答案
古人自称时称名
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
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
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
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参考答案
姓名字号题2参考答案
(1)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孟伯仲叔季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 )
(2)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3)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4)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6)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7)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8)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参考答案
姓名字号题3参考答案
(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
?
(3)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
?
(4)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
?
(5)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之
礼仪
(一) 礼仪
1.节日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礼仪制度之
礼仪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礼仪制度之
礼仪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礼仪制度之
礼仪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礼仪制度之
礼仪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礼仪制度之
礼仪
2.家庭礼仪
(1)排行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礼仪制度之
礼仪
(2)婚配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礼仪制度之
礼仪
(3)宗法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礼仪制度之
礼仪
3.祭祀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礼仪制度之
礼仪
4.朝拜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礼仪制度之
礼仪
5.宾主礼仪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礼仪制度之
礼仪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礼仪制度之
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礼仪制度之
礼仪
位置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帝王

室内

座次

帝王
室内

1
2
3
4
八仙桌排座次
           

1   2
 
3       4

5       6
             
7   8

礼仪制度之
礼仪
6.成人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礼仪制度之
礼仪
7.讳称
A.称钱:
赋、禄 、饷、孔方兄、铜臭、润笔等
B.称大小便:更衣、出恭、解手
C.称死:
a.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b.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c.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d.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避讳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孔子的母亲名颜徴zhǐ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徴”“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论语·八佾yì 》,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是不同时称“徴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礼仪制度之
制度
(二)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和举荐制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
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
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察推举的
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
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
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
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
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
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
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
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礼仪制度之
制度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 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迁升,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参考答案
礼仪制度题1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参考答案
礼仪制度题2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参考答案
礼仪制度题3答案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
礼仪制度题4参考答案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毋:不;苟:随便;难:危难。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是指骄傲自满。 欲是指欲望。古人云,欲是深渊。 乐和志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是说这样四东东都不可以有或者必须有个度。

(3)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有钱人与有地位的人之所以骄傲与放纵;贫穷的人与低贱的人之所以胆小害怕,是心内无份定而随境物以轻重易心的缘故。好礼则有得于内心而外来之境、物莫能左右其心志。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到了外境就问有什么禁令,入了他国就问此地的风俗,进门就问有什么忌讳。出自礼记,意思是进入一个陌生的地区,要首先去打听有关的民俗和禁忌,以免遇到麻烦 。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