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3张PPT。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二、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3无忧PPT整理发布1、地理条件2、农业布局特点线索3、商品粮基地建设4、农业发展方向一、地理条件★范围独特的
地理条件{→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口占全国的9.5%
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1)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需要,但易受低温冷害影响。自然条件(2)地形条件平原地区-→种植业山地丘陵-→林牧业 东北地区高原、平原、山
地分布广↓农业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类型自然条件(3)土壤肥沃 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中国东北地区、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自然条件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资料工业基础交通条件人口密度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外向型农业地广人稀,利于商品农业开发2、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地理条件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工业基础
交通条件
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1)耕作农业区{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东北平原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喜玛拉雅山南坡)东南林区东北林区(三大林区之首)(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2)林业和特产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3)畜牧业区二、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人参、鹿茸、柞蚕、苹果马、牛、羊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玉米水稻小麦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山脉的名称:
A. ,B. ,C. 。
(2)写出河流的名称:
D. ,E. ,F. ,
G. 。
(3)写出平原的名称;
甲 ,乙 ,丙 。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有利的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4)自然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光热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
程度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 1.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1.耕作业2.林业3.畜牧业有利: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热量不高,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林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有一定的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以上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区商品粮占全国的比重为25%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黑龙江土地利用状况特点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面积广荒地面积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2、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1、农业生产的地区
专业化是商品化的
前提地区专业化生产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四、农业发展方向1、20世纪以来,人口的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2、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区)2、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3、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图4.4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农业布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大农业生产区域: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区)地理条件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向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知识结构08四川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06天津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效农业。
据图14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
自然条件(4分)答案:1、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
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
2、湖泊,水库和注定较多,
适合发展淡水养殖。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过程略,此环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34无忧PPT整理发布 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相对地形、土壤等来说,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35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农业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
人口密度低↑↓农牧兴工工促农牧机械化肥工业原料技术优势外向型农业经营 规模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事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作到一季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问题与对策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1970-1990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邓小平南巡3.良好的区位条件1、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
2、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3、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气候优越
农业基础好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政策交通便利著名侨乡,吸引投资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图4.20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第一阶段)时间:1979—1990问题:主导产业:特点:原因:(第二阶段)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时间:1990年以后问题:主导产业:特点: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乡村变为城镇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珠三角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怎样调整?
有何影响?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美国产业变动 产业转移 影响东南亚地区 刺激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三、问题和对策珠三角国道省道“市街化”
“一字长蛇阵”现象材料三: 城中村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 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的珠江严重的灰霾使市区能见度差
汽车白天也要开灯行驶 材料六:去年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酸雨频率达45.4%;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越来越突出;开山采石造成的山体裸露不时可见,一遇晴天,则灰尘漫天等等。解决措施1、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1.城市化在空间上集聚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人口和产业乡村2.城市化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化动力知识回顾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影响社会治安;产生贫困问题。
08北京40.(30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
年5月4日开始在图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
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奥运火炬传递到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这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1)指出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1)临海 (地处沿海);邻近港澳台;
优惠的政策,著名的侨乡,利于吸引境外投资,
引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资料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除了高密度的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也日渐趋同。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放言也要搞汽车。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恶斗的结果,便是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但珠三角整合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材料四: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的城镇密度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从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数量构成看,珠三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级别呈1:6:5:20,而长三角是1:3:4:4.问题:既然开放政策是珠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改革之初,中国政府为什么优先选择珠三角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而不选择亳州呢?材料: 明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
清代以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很日早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外向型经济意识强分析: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历史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改革之初,中国政府为什么优先选择珠三角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这说明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