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南岳衡山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一整体。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红壤、黄壤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2)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洋流、地质、岩性、水源等因素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小
2、全球性地区分异有海陆分异和温度带的分异3、陆地环境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4、陆地自然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影 响影 响决定气候影响植被土壤自 然 带自然带的形成陆地自然带:与不同气候类型相对应形成不同的植被和土壤,共同构成呈带状分布具有一定宽度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水热组合不同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1、地带性66°34N23°26N0°西岸 中部 东岸 西岸 中部 东岸中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ack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条件)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方向(或经线延伸)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方向)以热量为基础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低纬—高纬)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条件)受海陆位置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水分的变化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从沿海到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或纬线延伸的方向南北方向,即经线延伸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①垂直规律的形成:
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出现了垂直分异规律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②成因: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变化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延伸图
示热量为基础,与水分共同作用
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水分为基础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性)垂直更替主导因素热量和水分低纬高山分布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荒漠带积雪冰川带南北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但并不完全一致)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东西北南AABBCCDDEEFFGGHH(1)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山地基带(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4)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热量和降水的关系是:同 一自然带在热量和降水丰富的一坡分布的高度要高。(5)雪线高度考虑三个因素:温度、降水量、坡度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雪线与降水①雪线: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
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 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4800~5200米,天山为3500~4200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 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否则,反之。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如我国天山北坡的降水量较南坡多,雪线较南坡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 地形: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 气候: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②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气候地貌山势:①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②雪线及以上:
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
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③雪线纬度分布规律: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例题: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 S坡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
答案:B
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气温T(T冬表示冬季气温,T夏表示夏季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B2、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海陆分布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地形
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地形
E、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常绿阔叶林1、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的哪一地区(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甸荒漠冰雪典型例题:DA.山东 B.新疆
C.黑龙江 D.浙江2、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10-3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2)题。
北纬.A. B.C. D.(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北纬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 )BC典型例题: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读山地自然带图,回答1-4题:AA典型例题:3.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该山可能位于 (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读山地自然带图,回答1-4题:AA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叫 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 高度是 。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
理由是 。
(3)自然带③所属的自然带类型一般为 气候
和 气候。苔原带 4 000—5 000m无 南半球适于该自然带分布的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巩固练习: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部的典型植被为 。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是 。
(6)从高、中、低纬度来看,垂直自然带带谱最复杂的是 。
(7)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为什么不在赤道地区? 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马孙平原 低纬度 赤道降水量大,雪线高度低些;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故雪线高度高些。巩固练习:⑴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断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⑵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牧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垂直 高 绿洲 A 巩固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