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天赋中学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doc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兴义市天赋中学地理必修二教案:31农业的区位选择doc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1-23 17: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兴义市天赋中学地理必修二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 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 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 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产品的产业,就是农业。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因素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绝对区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因素的变化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时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P42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牧场
这两幅图通过展示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用以说明农业区位河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地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适宜水稻种植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小麦种植河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 人多地少,劳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河现代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 水田广布 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 小农经营 大规模家庭农场
产品用途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图3。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补充: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基本方法
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以下表为例: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热量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市场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P43 活动
1.本活动说明了气候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水稻是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对水热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要求高。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降水丰沛,雨热同期,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和热量条件。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但不能满足水稻生长期水分的需要,除有丰富而便利的灌溉水源的地区外,一般不能发展水稻生产。
2.该活动题反映了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布局模式,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3.本活动题反映了市场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和园艺花卉,经济效益是递增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很快,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副食品及花卉的需求量大增,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农业景观的变迁。
P44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在早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产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2)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看,完善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际分工,减轻灾害损失,避免恶性市场竞争,是进一步发展该地区农业的有效措施。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项目 内容
农业地域 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工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P45 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这种类型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 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农业最为典型。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P45 活动参与
1.本活动题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为案例,加深同学们对农业地域特点的认识,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运用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项目 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种麦和养羊,种麦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基地
2.本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农业地域形成原因的认识。农业地域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政策是混合农业形成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使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措施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