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妾妇( )
富贵不能淫( ) 畎亩( )
胶鬲( ) 傅说( )
百里奚( ) 法家拂士(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亲戚畔之( )
(2)天下熄( )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4)丈夫之冠( )
(5)父命之( )
(6)戒之( )
(7)女家( )
(8)以顺为正者( )
(9)与民由之( )
(10)发于畎亩( )
(11)空乏其身( )
(12)行拂乱其所为( )
(13)曾益( )
(14)衡于虑( )
(15)而后作( )
(16)出则无敌国外患( )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航新疆分公司创造国际化进程,打造俄语语言中心服务广大国际旅客。(将“创造”改为“加快”)
B.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使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删去“使”)
C. 即使香港人不爱用支付宝和微信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但很多香港商家已经开通了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收款。(将“即使”改为“尽管”)
D. 为配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关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进口消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商务部于近期开展并组织了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将“及时”和“准确”对调)
4.请简要概括“电子客票”,不超过30字。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宣布,电子客票将于明年在全国推广。
届时,乘客或可实现“刷手机”“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而不需要在乘车之前特意换取纸质车票。旅客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之后,无需换取纸质车票,可以直接持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通过火车站进站口和验票闸机乘车。
课内精读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中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 在孟子心目中,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透露出对他们的艳羡甚至崇拜。
B.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委婉地讽刺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C.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孟子以“妾妇之道”作比,暗示当时婚姻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也流露出孟子对妇女轻视。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连续写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
B.接着在大肆铺陈“降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六个人物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这一客观因素造就人。
C.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点出文章的主旨。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到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
3.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
(一)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①,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孟子》)
【注释】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乡之善士/陈康肃公善射
B. 一国之善士/敌国外患
C.以友天下之善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 是尚友也/礼尚往来
2.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颂 其 诗 读 其 书 不 知 其 人 可 乎 ?
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二)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始吾从若饮
B. 俱事鬼谷先生/见往事耳
C.不及张仪/及鲁肃过寻阳
D.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
2.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共 执 张 仪 掠 笞 数 百 不 服 醳 之 。
3.请结合孟子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看法,对选文中的张仪作一点评价。
《〈孟子〉三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yǎn guàn rǔ qiè
yín quǎn ɡé yuè xī bì
2.(1)同“叛”,背叛(2)停息(3)怎么,哪里(4)行冠礼(5)教导、训诲(6)告诫(7)同“汝”,你(8)准则,标准(9)遵从(10)起,指被任用(11)财资缺乏(12)违背(13)同“增”。(14)同“横”,梗塞,不顺(15)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6)指在国外
3.D(“开展”和“组织”对调)
4.指旅客网络订购车票后,可持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乘车。
课内精读
(一)1.(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4)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5)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A(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3.D(文中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没有体现“法治”思想。)
4.C(运用了“类比论证”。)
(二)1.(1)(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2)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D(并无对妇女轻视之意)
(三)1.(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2. B(不仅仅得出客观因素,也强调了主观因素。)
3. 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拓展阅读
(一)1.B(都是“国家”的意思;A.优秀的/擅长;C.交友/朋友;D.上/注重)
2.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3.结交天下善士;天下善士“未足”就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参考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二)1.A(都是“起初”的意思;B.侍奉/历史;C.比/等到;D.做相国/相国)
2.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3.开放式:例1,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地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例2,张仪在诸侯间进行游说,可见他揣摩主上心理,善用妾妇之道,摇唇鼓舌,卖弄辩才。
参考译文: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征讨文书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