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2 12: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汉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畎亩/犬吠  拂士/拂尘  冀州/老骥
B.箕畚/齑粉  孀妻/霜降  穷匮/崩溃
C.弓弩/驽马  诏令/池沼  骖乘/参军
D.始龀/对称  燕脂/燕山  曾益/曾经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汝之不惠    同   ,     
(2)始一反焉    同   ,     
(3)改容式车    同   ,     
(4)一厝朔东    同   ,     
3.对下列多义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杂然相许(许:赞同)
 一百许里(许:表示约数,“一百许里”即一百来里)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还)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其妻献疑曰(其: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其:代词,你们)
D.汝心之固(之:结构助词,的)
 已而之细柳营(之:代词,指文帝)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今义:       
(2)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原句: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译句:皇上率先驱车而至,但不能进入军营。
B.原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译句: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诚的大丈夫吗?
C.原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句:表现在色彩上,流露在声音里,才能被人们了解。
D.原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见我精神不振,老师便对我和颜悦色地说:“病了吧?看医生了吗?如果扛不住,就去休息吧!”
B.小张做事一向谨慎,诚惶诚恐,老是怕把事情做砸了,结果越是这样,越是容易出错。
C.如果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菩萨圣贤,这样的社会,就不需要法制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不需要用法制来防范和保护个人。
D.项羽这位曾经不可一世、叱咤风云的霸主,此刻流露出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一部曾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由此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曾”和“在2015年”对调)
B.网络文学拉动了网络文艺形式,丰富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拉动了”和“丰富了”对调)
C.阅读专家帕克表示,儿童藏书减少是之所以其阅读能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删去“之所以”)
D.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准。(去掉“能否”)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
血浓于水,亲情是世上最深厚、最牢不可破的感情。亲情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亲情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留下清新;      
                      。
9.古诗文默写。(8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1分)
(2)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其五)》](1分)
(3)          ,甲光向日金鳞开。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2分)
(4)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李清照《渔家傲》)(2分)
(5)唐朝诗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一诗中含蓄地表露其观点的诗句是:          ,   
        。(2分)
二、阅读与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4分)
【甲】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杜甫的这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说说有何不同。(2分)
                     
                       
11.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的诗句。(任选一句)(2分)
(A)阴阳割昏晓。(B)城春草木深。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16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①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②;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苦:使……劳累。②重(chóng)采:指衣服的颜色有多种。③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屈从于人。
12.结合语境,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田地)
B.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越王勾践反国(反:反抗)
D.女忘会稽之耻邪(女:通“汝”,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苦身焦思
B.重于泰山/置胆于坐
C.舜发于畎亩之中/出入之迂也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开头列举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B.【乙】文写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而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这恰恰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C.【甲】文第二段先谈人成就大业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然后由个人谈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并由此自然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乙】文写越王勾践“终灭吴”,既印证了【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又说明了越王勾践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6.拓展探究。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5分)
金银花般的母亲
占丽霞
在我的家乡,人们喜爱一种叫作金银花的植物。这种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像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85岁,1932年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山村。我的外祖父在当地是位令人尊敬和颇有威望的乡绅,饱学鸿儒。他在乡里开设学堂,教授学生,母亲也耳濡目染,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和懂事,83岁还能清晰吟诵一些儿时所学的诗句,还写得一手隽秀、工整的毛笔字。
虽然家境宽裕,但母亲自小性格贤淑、善良,从不因家境殷实而骄纵。裹足是当地流传百年的习俗,女孩到了一定年龄,长辈就将其双足用布带层层裹紧,强行将脚控制在三寸之内。母亲眼见外祖母被残酷的陋习所伤害,女孩子们因裹足而忍受的痛苦和终身残疾。她带头抵制,在她的坚持和说服下,乡里许多女子都群起效仿,不再从其陋习。
母亲16岁那年,家道中落,外祖父感到已无力照顾母亲,更怕连累她,含着眼泪招呼着母亲出嫁了。
父亲是一名工人,家里兄妹8个。父亲排行第三,母亲嫁过来后被称为三娘子。乡里有人偷偷告诉母亲,说父亲脾气不好,家庭负担重。但母亲却一眼相中了父亲,她后来常对我们说,其实父亲很温和、善良。年轻时的父亲多才多艺,会唱戏,而且反串旦角,扮相极其俊美,身段也好。但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丈夫不在身边,母亲要想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安身立命,并非易事。家里每天有20人吃饭。媳妇做饭,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叔子天经地义。母亲身材瘦弱、娇小,每天就站在凳子上,拿着铁锹似的铲子做饭,起早贪黑地忙碌,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母亲生性乐观,日子过得很舒心。
几年后,母亲生了姐姐,又相继有了哥哥、二姐。和叔伯分家后,二伯过世后无人照顾的侄儿和正在读书的小叔叔“理所当然”地被分给了母亲抚养照顾,不知道那时候母亲心里是否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闪过。即使是成了停不下来的机器,善良的母亲却还是毫无怨言。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常常因此而愧疚,但母亲安慰着父亲: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孩子们带好,把这个家扛下去。
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有一次,同事擦枪走火打伤了在一旁休息的父亲的小腿。消息传来,家里乱成一片。母亲冷静、果断地处理完家务,将哥哥姐姐分别送往亲戚家暂住,自己只身前往照料。一年多的时间,母亲衣不解带、寸步不离,硬是没让父亲身上长一个疹子、一个冻疮。父亲病愈出院的那天,母亲把孩子们接到一起,一家人悲喜交加、庆贺团圆。
后来,母亲39岁时又生了我。姐姐也开始工作了,哥哥上了中学,先后都离开了家乡。家里剩下母亲和年幼的我。没有劳动力,母亲就忘记自己是个女人,白天和男人们一起干活,晚上做家务,昏暗的油灯总是亮到深夜。
尽管母亲没白天、黑夜地干活,到了年终村里分粮食分食物却是我们娘俩最难堪的时候。有几次我哭着跑回家,母亲神色黯然但严肃地批评我,她说:“做人要有骨气,东西再少,那也是我们劳动所得。”从那之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做人要有骨气,不羡慕别人的所有,自己的所得要珍惜。那一年我8岁。
长期的劳累使铁打的母亲还是病了。由于产后一直没有养好,积劳成疾的风湿病愈加严重。父亲为她遍寻名医,经过一位老中医的精心调治,母亲的病才日渐好转。后来才得知,母亲的病再不医治,恐怕性命难保。
我成家的第二年,父亲因病过世,我意外生病住进了医院,后转往省医院治疗。母亲二话没说,64岁的她背起行李也随我来到了省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母亲每天为我精心打理饮食和生活所需,唯恐我有厌世和消极的情绪,她就给我讲她小时候的经历,鼓励我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病愈之后,我就把母亲接过来和我住在一起,由于条件有限,几次搬家都未能让母亲安心。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旧土坯房年久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屋内就漏雨,我和母亲常常在家东躲西藏,那时候真希望有一座不漏雨的房子。
2006年6月,我们终于有了一座不漏雨,而且还很气派的房子。房子周围,还有小院,闲不住的母亲高兴地规划着种菜、养花、植树……
17.本文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8.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记述了母亲一生的事迹,可当作一篇人物传记。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哪些事迹?突出表现了她的哪些优良的精神品质?请将下表填写完整。(4分)
母亲的事迹 母亲的精神品质
抵制裹脚,坚持劝说同乡女孩子不裹脚。 贤淑、善良,敢向陋习挑战。
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和小叔子,起早贪黑地忙碌。
无怨无悔地担起照顾侄儿和正在读书的小叔叔的重任。
能严格要求孩子,及时教育孩子。
懂得关心、心疼家人。

19.全文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写母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0.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笔调来写母亲?(3分)
                     
                       
                       
21.请你在结尾加一小段议论、抒情的话,评论、赞美母亲。(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7分)
面对磨难
宋守文
空白的人生,没有磨难。空白,是一个破折号,后面没有解释,没有说明,因为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没必要解释,解释永远都是多余的。空白,也是一个停顿号,停顿在你见识不到的地方。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光明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见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养尊处优者,掌上明珠者,又如何抗得住寒冬冰冷的刺激,经得起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劫难和不幸的降临?
充实的人生,饱经磨难。人都渴望一生鸟语花香、阳光灿烂、春光明媚、歌舞升平;渴望温馨祥和、创造伟业、获得成功。然而,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无一不经过一番艰苦攀登,闯过一道道险峻关隘,经历过无数的磨难。逆境何曾困志士,磨难毕竟铸英雄。上苍赐予我们的总是喜忧参半。苏武牧羊是磨难,司马光“警枕夜卧”是磨难,现代人的开拓进取和创新也是一种磨难。我们总会与许许多多的坎坷不期而遇,总有甩脱不掉的磨难纠缠我们,这就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人生之路。
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枫遭霜欺叶才艳,梅花香自苦寒来。若不是山高水长路坎坷,若不经过跌打滚爬的实践,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崎岖本是征人路,怀志无须怕磨难,磨难出真知。世界上,所有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织成的,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刻刀,美好的雕像出自刻刀的刻画,虽然屡受斧砍、刀削、打磨的痛苦,虽然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因为始终有一颗坚毅执着的心,最终成就了美梦,展现了光芒。
磨难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懒惰者是一座幽深的坟墓,对强者却是一块向上攀登的垫脚石。谁不愿意经历磨难,谁的人生就不会拥有令人羡慕的成就和荣耀,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在残酷竞争的旋涡里,强者在磨难的冷峻和无情洗礼中得到升华,弱者在磨难的旋涡里逐渐下沉。
不怕磨难,磨难只能磨你半辈子,难你半辈子;害怕磨难,磨难就要磨你一辈子,难你一辈子。一颗普通的沙子必须经过许多痛苦的砥砺,才可成为一颗亮丽的珍珠;一道彩虹经历风雨的洗礼后才升华为美丽;一块钢铁铸件经过淬火的考验才有用。
人生的磨难,是成功的契机。磨难是挫折的产物,伴随着艰难困苦而来,又随着成功的喜悦而去。磨难是生活的严师,只有强者才能成为它的得意门生。磨难与机遇同在,磨难是人才成长的土壤,是人才脱颖而出的熔炉,是人生的另一颗太阳。成功的金字塔由磨难的基石铺成,只有踏着这些“磨难基石”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才能达到一种更深的境界。所以,等待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平平静静地迎接一个个磨难;等待成功的最好办法,就是克服磨难做好每一件事。
22.应如何面对磨难?请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3.所谓磨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明确的阐释,请你写出相关的语句。(2分)
                     
                       
                       
24.请说说本文前三段的论述思路。(3分)
                     
                       
                       
三、写作(50分)
25.题目:他(她)    了我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根据选材,确定题目中的“他”或“她”。②600字以上。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B(A.拂bì/拂fú;C.弩nǔ/驽nú,诏zhào/沼zhǎo;D.曾zēng/曾céng)
2.(1)惠 慧 聪明 (2)反 返 往返 (3)式
轼 车前横木,这里作动词,指扶轼。(4)厝 措 放置
3.A(B.前一个“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C.后一个“其”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无实义;D.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后一个“之”是动词,往,到)
4.(1)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表转折的连词 (2)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5.D(A.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B.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C.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6.B(“诚惶诚恐”指惶恐不安,不能用这个词语形容“做事”)
7. A(在“获此殊荣”后面加上“的人”)
8.示例:亲情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9.(1)威武不能屈 (2)心远地自偏 (3)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4)天接云涛连晓雾 殷勤问我归何处 (5)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0.《春望》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念家、悲己之情;而《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1.选(A) 赏析:“割”字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选(B) 赏析:“深”字写出了国都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让人从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人民遭受战乱流离失所、国家濒于倾覆的深重灾难。
12.C(“反”同“返”,返回)
13.A(于是,就;B.相当于“过”/在;C.的/取消句子独立性;D.表示承接的连词/表示并列的连词)
14.D(“说明了越王勾践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显得牵强)
15.(1)(用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16.示例:就个人而言,在和平、安定、和谐的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好像应该无忧无虑,但是,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就会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生命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国家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灭了吴国。
17.本文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金银花,突出表现了她的坚韧、顽强。
18.①勤劳,善待家人,任劳任怨。②看重亲情,勤劳善良。③严肃批评“我”的过错。④悉心照料受伤的父亲和生病住院的“我”。
19.全文主体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母亲的。这样写,可以思路清晰地叙写母亲一生的事迹。
20.语言质朴。因为这与母亲朴实的特点相契合。
21.示例:母亲辛劳了一辈子,到了耄耋之年,本该享享清福,可是她却始终闲不下来,勤劳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她的骨髓,好像一闲下来,她就会浑身不自在。也正是这种勤劳,让她活得很充实,很健康。
22.平平静静地迎接一个个磨难,克服磨难做好每一件事。
2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4.先论述“空白的人生,没有磨难”,接着论述“充实的人生,饱经磨难”,最后论述“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
25.作文展示:
她“打败”了我
一考生
我曾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令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一提起我就只有摇头和摆手,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莫提这家伙,说起他就头疼,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东西!”老师越是这样,我越是来劲儿,偏要与他们对抗到底,以至于最后,学校分配工作安排我们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时,大家都想方设法躲开我们班。而她却不信邪,主动请缨,要当我所在班的班主任,我猜想,她大概是想来征服我,在全校师生中扬名立万吧;而我,山人自有妙计。
记得那时她刚从大学毕业,第一次进教室时,就让我松了一大口气:本以为她是个人高马大的女汉子,哪知道却是一个纤巧的小女生,一套宽松的白色连衣裙好像挂在晾衣架上,里面空空荡荡的,随着她轻快的步伐,袅袅娜娜的起舞,她就好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鸟儿,向我们的教室轻快地飞来。她的脸是那种纤瘦的瓜子脸,未说话,先漾起了笑,一笑,脸蛋下旋出两个小酒涡。看到她这模样,我不免有些怜悯起来,斗她,有点不忍,可是转念一想,她却不这样想啊,她就是来征服我的,我要战胜心太软。
她一张口,声音清脆,温柔,有一种磁力。不过,我不能被她的声音先给打败喽,我要给她来个下马威。我“咚”的一声,把手举到课桌上,没等她发话,便“一本正经”地大声“请教”她:“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我想可以吧。刚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只东北虎窜到黑龙江的一个村庄里,叼走了好几只大山羊,政府还不准伤害它,要保护它,说它们的数量太少啦。我现在的问题是,那它们不需要搞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娃吧?”一口气说完这些后,我得意地扭过头瞅瞅同学们,他们都哄笑起来。
她始终微笑着,丝毫没有发怒的意思。等大家笑声一停下,她便用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轻柔地说:“我知道,你是宁同学吧。你这个问题很新颖,很有创意,不过,我知道,你自己是知道答案的,不妨你给大家讲讲吧。”本以为她会像以往的其他老师一样,对我大发一顿脾气,没想到她却那样温和,声音那样轻柔,让我一时不知所措,这在我的“找茬儿”史上可是史无前例啊。她见我显出窘迫的样子,便再次微微一笑,轻言细语地说:“宁同学害羞的样子蛮可爱的嘛。”大概有一秒钟的时间吧,全班再次爆发出大笑声。
那次上课后,她又多次在我的作业本上留言,肯定我,鼓励我,还将我的一首小诗修改后送去参加全县诗歌比赛,竟然获得了一等奖……
她到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慢慢变了,不认真听讲、与老师作对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知道,那是她用她的温和打败了我。
从我的转变史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世间最厉害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和风细雨,因为,只有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才能滋润干涸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