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人体骨骼的作用、观察上肢运动和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了初步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运动,第三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要引导学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深入探究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本课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对于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及人体的运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是如何协调运动,学生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 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 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每组学生:《骨骼、关节和肌肉》观察记录单1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研究的问题
1、活动:请一位同学手臂套上纸筒,尝试吃棒棒糖。
2、交流:为什么吃不到棒棒糖?
3、提出问题:人体做各种运动需要哪些组织参与?
4、学生猜测:
(二)了解人体主要骨骼名称和作用
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及课件上人体骨骼图,认识主要骨骼名称
听录音资料,了解骨骼的作用
⑴支撑作用;(人体的这些骨骼,构成了一个骨架,支持着我们整个身体)
⑵保护作用;(胸骨、肋骨围成胸腔,保护着内脏器官)
⑶参与运动。
(三)观察上肢的运动
找关节活动,构建关节的概念:
⑴活动要求:请两名位同学上台,一名当模特儿,另一名同学把这些关节名称的卡片贴在他身体相应的位置上。
⑵全班活动(师说关节名称,大家活动相应关节)
⑶学生表述关节概念,了解关节有连接作用
2、探究活动一:初步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⑴活动一活动要求:用左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并在运动时,仔细观察手指、手腕、手臂的变化,用右手触摸手指、手腕、手臂的不同部位。思考交流,手指、手腕、手臂做屈伸运动时,分别有哪些组织参与了活动?
⑵学生小组活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有手模)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骨骼、关节、肌肉变化不同。
⑶全班交流:
⑷小结:手、手臂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运动。
⑸看课件:引导学生观察X光下关节的结构特点,明确关节有灵活运动的特性。
3、活动二:深入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⑴认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⑵活动二要求:在用力做屈肘、伸肘的动作时,注意用另一只手触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感觉这两块肌肉有什么变化?用手测量肌肉的长短、宽窄、厚薄变化。
⑶学生小组活动、填写记录表。
⑷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活动结果:曲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⑸出示课件:与课件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完善记录表。
⑹利用课件了解肌肉的作用:肌肉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
⑺人体还有许多肌肉(课件图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会带动骨骼做各种运动。
⑻(展示课件:举重、健美图片)了解肌肉发达的人是非常有力量的,经常锻炼,肌肉才能这么发达。
⑼小结:人体的运动是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作用的结果;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舒张,带动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⑽出示课题
(四).健康教育。
我们来了解体育运动与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关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会可以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我们还要注意,小心,不要弄伤骨骼,运动前先做准备运动,可以防止关节受损,肌肉拉伤等。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图片(台灯、吊臂等)
观察这些物体,它们和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
二、“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作用”模型的制作
1、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骨骼、关节和肌肉
2、出示材料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全班交流、完善制作方法
5、小组合作制作模型
6、展示
【板书】
骨骼 、 关节 和 肌肉
支撑 连接 收缩、舒张
保护 灵活运动 带动骨骼运动
参与运动
五、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要求“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引领学生亲历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及三者的协调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的探究教学理念,以发现探究为手段,通过观察、体验使学生在探究骨骼、关节、肌肉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的、合理的作出推理与猜想,在实际活动中自己感觉发现肌肉在运动中的不同变化,来理解肌肉的作用,经过反复验证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努力使探究教学发挥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1、 灵活处理教材。本节课对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探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在引导学生认识骨骼作用时,直接呈现了人体骨骼模型和课件上人体骨骼图,帮助学生了解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这一做法虽然直白,但能帮助学生降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难度;关节名称的了解和关节概念的构建采用比较活泼的形式,两名学生上台合作,找关节并贴上关节名称,再全班活动关节,学生兴趣盎然,在玩中学,比较高效。把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了解它们与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课时,并在第二课时增加一个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附材料及图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里,又进一步深化第一课时建构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在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注重把握预设目标如期得到生成,把科学概念、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目标渗透在探究活动中。本课活动二是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人体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观察体验发现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接下去要让学生理解其实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绕关节运动,这是逆向思维,如果没有为学生的思维搭建“脚手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学生活动后知道肌肉有收缩和舒张的特点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肌肉有什么作用?再出现人体上肢的图片,教师利用图引导学生观察:肌肉并不是长在同一块骨头上,肌肉的一头是越过关节长在相邻的骨上的,这时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肱二头肌收缩,结果会怎样?这时学生的思维——对前面活动收集的感性资料进行加工,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自主建构科学概念:肌肉的作用是带动骨骼运动,肱二头肌收缩时,就能拉动前臂骨,绕关节做曲肘运动,这时肱三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拉动前臂骨绕关节做伸肘运动,这时肱二头肌就舒张了。
3、科学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和活动记录表的直观设计。本课,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观察对象,所以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运用我们科学课常用的观察方法,用眼看,用手模,还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运动时肌肉的长短、厚薄、宽窄变化还可以用手定性的测量,引导学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四上的孩子,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本课的重难点活动二屈肘伸轴时肌肉变化的观察记录,我在简洁的表格中放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把观察体验的结果直接记录在图片相应的位置,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学生对观察结果的记录和表述也能更直观和丰富。
4、充分运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在教学中利用模型、多媒体的直观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骨骼的名称和作用的了解时,利用人体骨骼模型和多媒体上的骨骼图形相结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了解骨骼在人体的具体位置,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骨骼的名称;关节的结构和特点,也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X光下人手的骨骼和关节,把隐藏在肌肉下的骨骼和关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进一步证实了骨骼和关节确实参与运动,同时借此引导学生了解关节的结构和特点;在了解肌肉的作用时,多媒体课件静态人体上肢图和人体屈肘和伸肘的动画相结合,既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起到验证作用。
六、指导教师点评: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关知识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已有初步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如何帮助形成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作用的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进而激发他们探索人体自身的奥秘的积极性。何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做到:活动形式多样,观察方法细致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把握预设目标如期得到生成。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仅关注科学探究,更要注重科学技术的。何老师拓展教学内容,在第二课时增加了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作用模型的制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里,又进一步深化第一课时建构的科学概念。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课程观、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