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2-17 21: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二战后期,日本法西斯接连败北。
为了扭转不利局势,气象专家荒川秀
俊上书说,在万米高空存在大气环流,
如果从日本施放悬挂着炸弹的气球,
可以顺风“飘炸”美国本土。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日本共施放气球1万多个,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给美国带来不少伤亡,美国人惶恐不安。1945年4月末,“气球炸弹”作战计划被迫中止。
探究:你知道日军利用的是什么大气环流吗?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 状态。
(2)成因: 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如下图)
(1)三圈环流
①成因:高低纬度间的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组成:a 、b 、c 。全球性的有规律 平均太阳辐射热量差异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 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冬季 。季节变化偏北偏南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三、东亚季风的形成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机理: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存在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 和 的形成。
2.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大气环流、 、地形、 等。大气环流天气变化气候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洋流气压带、风带及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用立体图展示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是一种理想模式,地表有许多因素对其进行干扰和影响,并且打破了它们原有的分布状态,使大气环流趋于复杂化,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状况。
(1)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夏季,海洋和大陆的气压状况会发生季节性转换。
1月份和7月份海陆气压中心变换图(以北半球为例) (2)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
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3.季风环流的形成
运用简图,结合海陆热力性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得出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
(1)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北半球陆地上形成高压时,为冬季;形成低压时,为夏季。
(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且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这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多雨带
(2)关于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相反
C.秋季北移,春季南移
D.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3)“二战”期间,日本曾用氢气球携带燃烧弹袭击美国,给美国许多地区造成森林大火,氢气球借助的是(  )
A.东南信风 B.西风
C.极地东风 D.西南季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第(1)题,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读图可知,①、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③是东南信风带;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第(2)题,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第(3)题,由美国和日本的相对位置可知,日本借助的是西风。
【答案】 (1)B (2)A (3)B1.读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代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________偏成________风,形成南半球的________带(风带)。
(2)图中箭头②、③所代表的气流,在60°S相遇,________气流爬升到________气流之上,到高空后又分流,使60°S近地面形成________气压带。此气压带是由________原因形成的。【解析】 此大气环流示意图将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南半球)用较直观、简单的形式示意出来,有助于同学们正确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赤道和南、北纬60°附近由于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南、北纬30°和60°附近由于下沉气流而形成高压带。图中①为东南信风,②为中纬西风,③为极地东风
【答案】 
(1)左 东南 东南信风
(2)较暖的② 寒冷的③ 副极地低 动力2.读中纬度大气环流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用箭头表示a、b、c三种气流的运动方向。
(2)通常情况下,气流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场是一个闭合系统,而不是呈带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7月出现的气压中心对我国降水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__。【解析】 
(1)由图中纬度可知,a气流下沉,b气流向右上方向(即向东北方向)流动,c气流上升。
(2)由于受海陆分布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压带往往呈断块状分布。夏季,对我国降水影响最大的气压中心是夏威夷高压。
【答案】 
(1)a向下,b向东北,c向上 
(2)受海陆分布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②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及判断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等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
①首先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判断所在南、北半球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峰形(凸形),判断为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且气温曲线呈谷形(凹形),判断为南半球。
②然后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所处热量带,最后根据降水特点具体定“型”,如下表所示:(2)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3.几处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与形成原因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但由于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凉爽而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由于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水热条件最为优越
B.乙地,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
C.丙地,年降水量最少
D.丁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2)关于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B.乙气候类型分布在各大洲
C.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D.丁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甲、乙、丙、丁四地气候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是(  )
A.甲、乙地 B.乙、丙地
C.丙、丁地 D.甲、丁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可知四地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进而判断出各题的答案。
【答案】 (1)C (2)A (3)D3.(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解析】 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可以判断出四地气候类型分别为:
①为温带季风气候,
②为热带草原气候,
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为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在全世界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10 ℃~20 ℃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答案】 (1)C (2)A东亚、南亚冬夏季风强弱的差异
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原因是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由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
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原因是冬季南亚季风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亚洲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已不十分显著,所以冬季风到此已为强弩之末。而夏季,亚洲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它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探究课题: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探究器材:两个盆子、沙子、水、两只200 W灯炮、电源、温度计
探究步骤:
(1)取两个盆,分别装入适量沙和水(沙和水的体积要相同,把两个盆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使两者温度也相同);
(2)拿两只200 W灯炮,分别放置在两个盆的上方约10厘米的地方;
(3)接通电源半小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个盆中沙和水的温度。
探究结论:比较两者的温度有何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释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给出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