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同步练习教师用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同步练习教师用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13 14: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12-13高中地理同步练习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30.0分)
1. 2020年6月21日,我国将迎来日环食天象。这一天对应的月相是(  )
A. 新月 B. 上弦月 C. 下弦月 D. 满月
【答案】A
【解析】解:根据所学的月相变化规律,日环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位于中间,地球昼半球和月球夜半球相对,几乎看不到月球,为新月。A对,BC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日食或月食时月相特点。由于月球公转,太阳、地球和月球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位于中间,地球昼半球和月球夜半球相对,几乎看不到月球,为新月;农历每月十五、十六,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地球夜半球和月球昼半球相对,看到的是满月。只有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位于中间,月球挡住太阳光,才有可能发生日环食天象;只有农历每月十五、十六,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位于中间,地球挡住太阳光,才有能发生月食天象。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较抽象,解题关键是学生在理解月相的基础上,熟记月相变化规律知识,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和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年9月4日8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创新一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读图回答1~3题。



2. “创新一号”所绕转的天体属于()
A. 恒星          ? ? ? 
B. 行星
C. 卫星
D. 星云
3. “创新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图中字母所示的某天体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及其所在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A. c、地月系 B. d、太阳系 C. b、河外星系 D. c、银河系
4.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方向都一致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恒星可以发光;绕恒星公转的为行星,行星不能发光;绕行星公转的为卫星。“创新一号04星”绕地球公转,是地球的行星,故B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图中C行星为地球,地球是地月系的核心,A正确。

(3)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B正确;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其余行星都是自西向东自转,A错误;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都是椭圆,C错误;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面相近,不完全重合,D错误。


2016年1月16日0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为白俄罗斯发射了其第一颗通信卫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卫星发射时,白俄罗斯(东三区)时间是
A. 15日13时57分 B. 15日19时57分 C. 16日5时57分 D. 16日11时57分
6. 该日,白俄罗斯与西昌相比
A. 日出时间较早 B. 太阳辐射较强
C. 白昼时间较长 D. 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区时换算。已知卫星发射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16日0时57分,要求白俄罗斯(东三区)时间,两地相差5小时,东加西减,则东三区时间是15日19时57分。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白俄罗斯与西昌都在北半球,白俄罗斯纬度高,该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纬度高的昼短,所以日出时间较晚,AC错;该日北半球纬度高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不强,B错D对。故选D。


7.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8-10题。

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解: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D,A表示岩石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
故选:D。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本题以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各个圈层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8.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B. 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C. 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D. 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太阳辐射能
【答案】B
【解析】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常考热点,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的命题规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判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分析中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影响因素。(3)判断分析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知识小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①纬度因素;②地势高低;③天气状况。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如下:
对地理环境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自然界的岩石风化等外力作用与太阳辐射的能量有关,从生物界来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对生产、生活 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是由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提供的,这些矿物能源都是由古代的动植物资源转化而来的,显然古代的动植物固定了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能量来源,如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站来提供能量
不利影响 过多的紫外线会杀伤地球生物


新华社北京2012年12月15日电国防科工局传来我国深空探测新突破的佳音——嫦娥二号卫星在距离地球约 700万公里外的深空,飞越“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并进行探测。据此回答小题。



9. 下列对目前的嫦娥二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目前的嫦娥二号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B. 目前的嫦娥二号与月球构成一级天体系统
C. 目前的嫦娥二号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天体
D. 目前的嫦娥二号已经脱离太阳系
10. 下列属于目前嫦娥二号的深空探测任务的是 ( )
A. 探测太阳活动 B. 探测地球极光的成因
C. 探测地球“磁暴”的原因 D. 探测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解析】【小题1】目前嫦娥二号已经飞离月球,距地球700万公里,说明其已经与月球没有关系了,同时也不是围绕地球转,因此不是地球的卫星,但还没有脱离太阳系。
【小题2】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应在地球上探究;目前嫦娥二号上的一些仪器可以探测太阳活动发出的一些高能带点粒子,从而可以研究太阳活动的相关机理。

11.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所以岩石圈为内部圈层结构。故A正确。?

12. 下列与软流层相邻的是(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地核 D. 古登堡界面
【答案】B
【解析】解: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因此与软流层相邻的是岩石圈。
故选:B。
地球圈层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 17Km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地核也分外核和内核。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图为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新疆哈密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下图,完成21~22题。


13. P地、M地、N地依次是
A. 北京.新疆哈密.重庆 B. ?北京.重庆.新疆哈密
C. ?重庆.新疆哈密.北京 D. ?新疆哈密.重庆.北京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地日照率均是冬季最小 B. ?七月均温:M地高于P地
C. ?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 ?年均降水量:P地多于N地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中国区域地理。读图M地日照率最高,判断是新疆哈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N地的日照率最低,判断是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P是北京,地处北方,相比南方上海,雨季短,太阳辐射时长。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四地日照率重庆和上海冬季小,北京夏季小;七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我国普遍高温,M地是哈密,温带沙漠气候,夏季是我国气温最高地,P地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所以M地的均温高于P地;哈密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N重庆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地形,降水多,是湿润地区,N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N地多于P地。故选B。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
C. 海拔高,气候寒冷
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16. 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 藏南谷地的地热 B.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C. 风能 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17. 对于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的意义叙述有错误的是(???)
A. 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
B. 避免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C. 增加了藏民的经济负担
D. 极大地改善了藏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A正确。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B正确。与气候寒冷无关, C不正确。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D正确。
【小题2】藏南谷地的地热,是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与太阳能无关,A对。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风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都是转化的太阳能, B、C、D错。
【小题3】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可以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A正确。避免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B正确。减轻了藏民的经济负担,C错误,选C。极大地改善了藏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D正确。
考点: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开发的意义。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大地震。强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几乎席卷了日本全境,日本多地海浪高达10米。截至2011年4月11日下午3点,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遇难人数达13127人,失踪人数14348人。阅读以上材料,回答24~25题。
18. 地震时,位于地震附近海域船只中的人应感到()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摇晃
C.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D. 无感觉
19. 此次地震和海啸,对下列哪一圈层影响最小()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生物圈 D. 水圈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能在固、液体中传播,而横波则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同等介质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船上的游客只感觉上下颠簸,故A对。
地震发生于岩石圈,发生时的剧烈震动,会造成岩层破坏、地表震动,诱发崩塌、滑坡等,对生活在地表和岩石圈中的生物以及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海啸会对海洋生物和沿海地区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两者对大气圈的影响很小,故选B项。


20.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答案】A
【解析】解:从图中看,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①层深2900千米,是地壳和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可以通过地幔,但无法通过地核。
故选:A。
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读下图,回答题。



21. 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22. 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23.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天体M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依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可能是水星或金星。正确答案选B。
【小题2】图中体现出了2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正确答案选B。
【小题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正确答案选A。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考点:主要考查了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天体系统、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24.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 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B.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 有昼夜更替现象
D. 唯一有水和大气存在的行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与其它行星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说普通,但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因此选A

2012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盖尔陨石坑,展开为期2年的火星探测任务。“好奇”号的主要任务是测量火星岩石和泥土中化学元素的丰度,评估火星表面的辐射环境,探索火星是否适宜生命存在。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25. 升空后的“好奇号”不属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的天体: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6. 根据所学知识,将火星与地球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火星的表面温度比地球高
B. 火星的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短
C. 火星的密度比地球大
D. 火星的极昼极夜纬度范围比地球大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好奇”号火星车运行于太阳系内,故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
【小题2】直接根据表格数据判断,由于火星距离太阳较地球远,故火星的表面温度较地球低,A错误;由于火星的自转周期较地球长,故B错误;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可判断地球的密度大于火星,C错误。图示由于火星的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交角大于地球,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天体系统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能结合数据分析火电与地球环境的差异,注意调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形成原理进行推理分析。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7.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读后将材料的主要内容作一个不超过200字的摘要。
???? 根据科学家试验:一棵25年生天然树木每小时可吸收?150mm?降水,22年生人工水源林每小时可吸收?300mm?降水,而裸露地每小时可吸收降水仅?5mm。林地的降水有65%被树冠截留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地高7倍。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森林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而目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这个反差,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恶化,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为全球变暖,使水分蒸发加快,进而改变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与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等。过去5年,亚洲地区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形成的天灾就造成了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 为了使地球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块荒山都绿起来。
【答案】解:阅读材料可知,第一自然段反映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第二自然段反映出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能调节气候,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等功能。第二自然段反映出人类应该大力植树造林。
故答案为:(1)森林具有蓄水功能,能起到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
(2)森林为人类生存创造了条件。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维护生态环境,吸收CO?2,吐出O?2,调节气温,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近300年间,地球的森林减少了1/2,而CO?2排放量急剧增加,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
(4)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本题考查关于森林日益缩小的现状及造成的恶果和抑制这一不良趋势蔓延的有效措施。解题时要做到仔细阅读,概括各段落大意,抓住关键、核心语句和词组组织答案;答案要紧扣题干要求“主要内容”和“不超过200字”。
此题以科学实验入题、以科普作品的“面孔”出现,较新颖,也切合崇尚科学、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该类立意的题目应当是命题的一个趋向,尤其是在大综合模式的试卷中很有地位。

28.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
【答案】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不同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比较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根据图示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可知,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主要从地形、天气的角度,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进行分析。即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导致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图。

材料二: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如表为2013年日照和烟台日照时数数据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烟台 132.3 156.4 246.4 246.5 250.6 243.1 128.4 276.6 218.6 223.6 174.6 160.7 2457.8
日照 169.2 165.6 224.2 243.2 203.8 148.9 121.8 248.2 181.8 232.3 191.1 186.0 2256.1
(1)指出图中A区域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指出日照和烟台日照时数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解:(1)A 为黄河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口,地势平坦,并且有海水地顶托作用,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淤积,故形成三角洲。
(2)夏季,烟台位于夏季风地背风坡,降水少,并且纬度高,昼长较长,故日照时数大于日照,冬季,日照位于冬季风地背风坡,降水少,并且纬度低,昼长较长,故日照时数大于烟台。
故答案为:(1)地貌类型:三角洲;形成原因:A区域位于河流入海口,该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且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缓慢,大量泥沙堆积,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三角洲。
(2)差异:夏半年日照时数烟台大于日照,冬半年日照时数日照大于烟台(或夏半年两地日照时数差距大于冬半年两地差距)。年日照时数烟台大于日照。影响因素:昼夜长短,天气。
【解析】(1)考查常见地貌地知识,常见的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
(2)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天气和海拔。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常见地貌地和常见地貌地,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