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精品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2-21 22: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趋向于平缓
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 风化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概念: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温度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二 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
侵蚀:
使谷底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峡谷、瀑布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流水
溶蚀:
形成溶洞、石笋、钟乳石、石柱、 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 型谷
海浪侵蚀:
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拱桥

风蚀沟谷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雅鲁藏布江 大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
石 柱石 笋石钟乳云南路南石林 峰林 广西桂林山水角峰冰斗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挪威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拱门青岛“石老人”三 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 例:沙尘暴
流水搬运:“泥沙俱下” 例:泥石流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四 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堆积:
沙丘、黄土堆积
流水堆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海浪堆积:
沙滩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新月型沙丘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入海口)沙滩冰碛丘陵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
(3)高山和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
(4)滨海地带多海浪作用
2.同一外力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
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多冰斗、角峰;
山下堆积,多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作用减弱会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组成岩石的三大分类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例: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 例:玄武岩
沉积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按颗粒物大小)
石灰岩: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石是“书页”和“文字’
变质岩 :高温和高压下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板岩
石灰岩——大理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示意图①④岩浆各类岩石新的岩浆岩石圈物质的循环①②③④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融再生④④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2.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山顶浑圆
C.都属于断层山
D.都处在板块交界处
3.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BDD4.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作用形成的。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5.黄土高原是 形成的。
A.内力作用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流水侵蚀
6.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CDB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