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3.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⑤大气逆辐射 ⑥地面辐射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④③②⑤
4.下列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大气辐射 B.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探讨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
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热力环流 B.三圈环流
C.季风环流 D.大气环流
7.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21世纪教育网
A.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B.上升运动
C.下沉运动21世纪教育网
D.水平运动
8.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
B.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
D.近地面受冷多的地方,高空形成高压
9.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10.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大气的运动方向;用等压面表示出高低气压的分布。
过程归纳
近地面________→气流的________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差异→空气的________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能力点一:大气的作用
11.“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对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气温日变化的形象描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③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13.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重庆市气象台2010年01月02日06时20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从02日07时到12时,重庆市垫江、忠县、梁平、石柱等地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大雾天气,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据此完成14~15题。
14.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这是因为
A.晴天时水汽多
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晴天时尘埃多
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1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能力点二:等压面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C>A>B B.A>B>D>C[21世纪教育网
C.C>D>A>B D.C>D>B>A
17.此图若表示某一天的气压分布状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白天 B.表示夜晚
C.CD间吹陆风 D.气流从B吹向A
18.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图中B处温度比C处________(高或低)。
(2)A、B、C、D四处气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
(3)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4)若该图表示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则B、C中代表郊区的是________。
19.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________运动。
(2)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___________。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答案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2.1.A 2.B 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B 4.C
5.削弱 太阳辐射多 大气增温 保温 辐射多 降温
6.A
7.A 地面受热不均,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大气上升,冷却大气下沉。
8.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C 白天,沿海地区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近地面大气从海洋吹向陆地。
10.绘图:
过程归纳:冷热不均 垂直 气压高低
水平
能力提升
11.B “早穿皮袄午穿纱”说明昼夜温差大,一方面是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夜晚时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12~13.12.B 13.C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14.D
15.B 大雾中的水汽和尘埃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16~17.16.A 17.A 第16题,由图可知,陆地上空(A)为高压,海洋上空(B)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中,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类型相反可知,在近地面,陆地上(C)为低压,温度较高,海洋上(D)为高压,温度较低。第17题,由第16题的结果可知此图表示白天气压分布状况,CD间吹海风,AB间气流由A吹向B。21世纪教育网
18.答案:(1)低
(2)B>C>D>A
(3)图略(大气流动方向为A→B→C→D→A)
(4)B
解析: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在A处为低压,而D处为高压;在B处为高压,而C处为低压,在水平面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近地面,C处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可知,该处气温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而B处则是遇冷收缩下沉。郊区与城区相比气温低,气压高,故B、C中B为郊区。
拓展探究
19.D 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青藏高原近地面大气升温快、降温快,温差大;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距地面远,升温慢、降温慢,温差小。1月,青藏高原近地面大气,由于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8月,青藏高原近地面大气,由于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
20.答案:(1)① 自郊区吹向城区
下沉
(2)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①城市热岛效应 ②城市热岛效应 ③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3)绿化(或植树种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 减少人为热量的排放(或控制CO2排放)
解析:第(1)题,
第(2)题,课题研究按照: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第(3)题,改变城市热岛效应关键在于加大市区绿化面积,减少人为废热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