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14 12: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1.朝代 身份 字 号
别人对他的称谓
2. 他的经典作品及艺术风格
3.他的人生经历
4.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
1.“乌台诗案”
2.被贬黄州
“有职无权”
闲官
3.四篇精品
《记承天寺夜游》
学术界称之为“神品”
知人论世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 读“神品之文”
2. 品“月色之美”
3. 悟“闲人之情”
读“神品之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怀民亦未寝
⑥积水空明:
⑦盖竹柏影也: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于是、就)
(只)(罢了)
(睡)
读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读通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读标题,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夜游承天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进行简要的品析。
品“月色之美”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方法提示
品“月色之美”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
和诗意?
合作探究
绘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交错相生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北宋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欣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
悟“闲人之情”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2.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3.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闲”字的情感 闲人之情指: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读文知人,感悟苏轼
透过这空灵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苏轼有作为的一生
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读文知人,感悟苏轼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读文知人,感悟东坡
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完本文,你想对乐观旷达的苏轼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用3——5句话表述出来。
畅谈人生感悟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主题阅读
《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