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一中必修2练习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测试
完成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
A.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增 D.农业技术的推广
2.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 )
A.雨量充沛 B.CO2浓度高
C.气温低,蒸发弱 D.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3.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热量
4.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 )
南斯拉夫的萨尔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荡漾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场,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持水土,池河可泽润草木。根据上述材料,回答5~7题。
5.这个农场发展的农业是 ( )
A.能量密集型农业 B.生态农业
C.世外桃源的农场 D.传统的自然农业
6.这个农场的最大优点是 ( )
A.能源消耗不多 B.有利于高度机械化
C.环境污染轻 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7.你认为在这个特殊的农场中,解决农民生活燃料最理想的措施是 ( )
A.从场外购进煤和石油 B.建立火力发电站
C.利用秸秆和薪材林 D.利用牲畜粪便、枯枝落叶发展沼气
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回答8~10题。
8.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等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9.从农业市场的技术条件来看 ( )
A.亚洲的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科技水平较高
B.阿根廷的牧牛业科技水平最低
C.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水平先进
D.墨累-达令盆地科技水平较低
10.下列不属于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 )
A.小农经营 B.机械化水平低 C.科技水平低 D.商品率低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海拔:m),回答下列11~12题:
11.判断图中甲地最适合种植的作物是 ( )
A.甜菜 B.毛竹 C.香蕉 D.水稻
12.甲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读某种作物在一定光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减去呼吸量)和呼吸作用量的变化曲线图(图3-21),回答13~14题。
13.夏季晴朗的夜晚,下列四地农作物呼吸作用量最小的是 ( )
A.东京 B.汉城 C.北京 D.乌鲁木齐
14.若此作物为青藏高原上种植的青稞,其高产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势高,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B.气温低,呼吸作用量小且生产期长
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光合作用量大
D.年平均气温约20℃,光合作用量大
读某养殖户发展养殖业的两个阶段示意图及文字材料(图3~22),完成15~17题。
15.该青年在阶段Ⅰ时,进行养殖的区位优势是 ( )
①农村养殖的原料丰富 ②技术条件好
③接近城市且市场广大 ④荒芜土地多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阶段Ⅱ时,进行养殖的区位优势是 ( )
A.技术水平的提高 B.市场需求量大
C.有共同的致富信念 D.自己的养殖场缩小
17.从Ⅰ、Ⅱ两个阶段可以看出,要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加大的突入是( )
A.劳动力 B.生产资料 C.科技 D.自然条件
季风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18~20题。
18.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 )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 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
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
19.“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 )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20.传统稻米产区农业生产改进最关键的是改变 ( )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利用
D.地势低平,多水旱灾害
二、 双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 ( )
A.发挥“火洲”的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C.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相关的加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22.混合农业是指 ( )
A.一些地区的农民既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B.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
C.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同时经营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D.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养殖业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英国、丹麦两国的农民,因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纷纷改耕作业为畜牧业。我国已加入WTO,粮棉生产受冲击最大,花卉、园艺业有较大优势。据此回答23~25题。
23.导致英国、丹麦谷物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是 ( )
A.多云雾天气,产量较低 B.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较高
C.耕地破碎,机械生产条件不足 D.河流稀少,灌溉成本较高
24.我国花卉、园艺业的优势主要在于 ( )
A.市场广阔 B.科技水平高
C.劳动力成本低 D.土地价格低
25.为迎接入世的挑战,防治类似北美小麦向英、丹的倾销,正确的做法是 ( )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B.提高粮棉进口关税,保护本国粮棉生产
C.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效益
D.借鉴英、丹经验,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应对国外粮棉倾销
26.关于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B.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很高
C.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以大农场为主
D.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27.关于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没有混合农业
B.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周围业发展了乳畜业
C.海南岛橡胶农场的生产形式与国外种植园完全相同
D.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化养殖场发展较快
28.有关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
B.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有距离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C.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羊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
D.阿根廷地广人稀,畜产品主要供出口
29.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农场上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
B.主要分布在各大洲的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上
C.生产的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是其基本特征
D.多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场经营为主
30.澳大利亚以出口为主的著名的农产品是 ( )
A.羊毛 B.小麦 C.牛肉 D.乳制品
三、综合题(共40分)
1.读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年降水量及水资源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B、C两侧降水稀少的是 ,原因是 。
(2)E处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混合农业区,该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 。
(3)澳大利亚政府是采取什么措施发展E处农牧业生产的?
。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
。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
。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是 (字母),该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严重缺粮的地区是 (字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
(2)图中属于自给农业类型的地区是 (字母),牧牛业占重要地位的地区是 (字母)。
(3)C、D、E三地都可以进行大规模进行商品性生产的共同条件有
和 。
(4)F地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适宜 的生长, 和 是影响该地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A 4.D 5.B 6.D 7.D 8.D 9.C 10.B 11.D 12.B 13.D 14.D 15.A 16.B 17.C 18.C 19.A 20.B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21.CD 22.BD 23.AB 24.CD 25.AC 26.AD 27.BD 28.BD 29.BC 30.AB
三、综合题(40分)
1.(1)C 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水源(灌溉问题)
(3)凿山洞输水,修筑东水西调工程,便于冬季灌溉草原
2.(1)混合农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在农场的总产值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2)临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穿过,满足用水需求。
3.(1)A 水稻种植业 B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受国外资本控制,产品商品率高 (2)A D (3)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4)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多汁牧草 市场 饲料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