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一中必修2练习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验
完成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
A.荷兰围海造田 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 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
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 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云贵高原
10.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11.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 )
A.停止和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12.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二者的统一,其总的目标是 ( )
A.研究人类如何向良性发展
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并保护环境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
D.使人类同环境协调发展
1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某关系式图,回答14题:
14.若甲代表人类社会,乙代表自然环境,则箭头a表示 ( )
①利用风力发电 ②排放工业“三废” ③治理荒漠 ④开山采石引起崩塌、滑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牧童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15~17题:
1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1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和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1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18.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读右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20.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21.绿色食品是指 ( )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是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2.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
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23.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
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设某城市钢铁厂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6-13。回答24~25题。
24.影响该钢铁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交通 B.原料 C.能源 D.市场
25.该钢厂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后,该厂 ( )
A.有利于该地产业结构向轻型化发展 B.能源的耗费量减少
C.企业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D.钢厂职工所在城市人口总比重有可能上升
二、 双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26.下列现象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
A.城市人口过多,产生垃圾、污水、交通拥挤等城市环境问题
B.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
C.地震灾害造成人畜死亡
D.水中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27.以下一些主张和观点,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28.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生产过程不需要化肥农药 B.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单产
C.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 D.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
29.传统发展模式的目标是 ( )
A.物质财富的增加 B.环境质量的提高
C.生态效益的提高 D.产值利润的增长
30.大兴县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的方面有 ( )
A.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B.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开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 D.加强工业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31.我国主要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 )
A.黄河下游的断流 B.1976年的唐山地震
C.淮河的污染 D.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3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为防治生态破坏,农业生产采用间种、套种等方式,发展立体农业
B.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公众参与
C.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环境无害技术,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
D.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由全过程控制向末端治理为主转变
33.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生产过程不需要化肥农药 B.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单产
C.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 D.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
34.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为防治生态破坏,农业生产采用间种、套种等方式,发展立体农业
B.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公众参与
C.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环境无害技术,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
D.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由全过程控制向末端治理为主转变
35.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
A.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B.大规模改良现有草原,发展林木生产
C.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植树造林 D.把用材林的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之下
三、读图综合题(共30分)
1.如图6-14“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读后回答:(13分)
(1)图A代表 系统、B代表 系统、C代表 系统、D代表 系统。
(2)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 、
、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强调 性,因而提出“着眼全球,从区域着手”的口号,其决定因素是图中字母 代表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目的是字母 所代表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 、
和 原则。
2.读下图漫画,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2)图中伞表示的是: ,
它主要分布在大气层的
层,其主要作用是 。产生图示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
是:
(3)图示环境问题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3.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10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工程是
。
(2)⑧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3)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C 2.D 3.D 4.C 5.B 6.A 7.B 8.A 9.A 10.C 11.D 12. D 13. C
14.B 15.C 16.B 17.D 18.A 19.C 20.A 21. D 22.B 23.D 24. B 25.D
二、 双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分)
26.AB 27.BC 28.CD 29.AD 30.AC 31.BD 32. BC 33.CD 34.BC 35.AD
三、读图综合题(共30分)
1. (1)社会 经济 生态 人的管理调控 (2)人口 资源 环境 (3)全球 D (4)A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2. ⑴(南极上空)臭氧层受到破坏 ⑵ 臭氧层 平流层 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⑶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患皮肤癌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气温升高、干旱面积增大、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3.(1)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盛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 (2) 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 (3)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 回收利用,制成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