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线索,在本课安排引导学生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以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同时,这也是建构声音传递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教材以文字结合插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现纸屏振动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了人耳的基本构造,并以卡通图像形象地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此外,课文还特地指出人耳接收声音的原理,即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
第三,认识耳廓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在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感受的内容。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经常用到耳朵,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我们的耳朵,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我们的耳朵产生更大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4.有保护听力的意识及措施。
5.乐意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评价任务
1.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2.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准备
小鼓、纸屏、塑料泡沫小球、纸、透明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2.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模拟活动,引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提问: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3.教师归纳,进行适当分类,并板书。
4.教师通过有关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5.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6.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測。
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方案并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四、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声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3.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五、小结
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如何减少噪声呢?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回答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
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开展交流活动,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如提出问题:“说说你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可能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自身的感受能说出一些,经过交流、讨论,学生们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们是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耳的结构模型,或者播放有关耳的结构的视频资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观察同学的耳,初步认识耳的结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观察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在明确了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耳的各部分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推想和假设,设计验证性探究实验。经过这样的探究,师生交流实验现象和亲身感受,明确认识耳朵的作用,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部分内容只能比较扼要、概括地介绍。
在耳朵的卫生保健活动中,教师可提示学生要结合耳朵结构来讨论保护措施,保护指向要明确耳朵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伤害的要点,使学生能够针对耳朵的各部分结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