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墓地哀歌.格雷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读一读体会一下下面两首诗的异同1.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是作者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稿。作者在融汇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进行了精辟辨析、比较和阐述。它不仅是中国较早的中西诗“比较诗论”之一,而且见解独到、深刻。“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段话可谓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这就是说,中国诗和外国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中西诗歌可谓一体。作者洞烛幽微,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批判了割裂中西文化的错误观点。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2.面对不懂中国诗的西方听众,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述“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个论题的?立足点:比较文学。3.作者将什么与中国诗进行了比较?西方诗歌。4.文章哪些段落将中、西方诗歌进行了比较呢?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总)第二部分(第2—7段):将中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解说中国诗特点。 (分) 第三部分(第8段):得出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总) 1、准确筛选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早熟;抒情诗发达.没有史诗.缺乏变化,逐渐腐化。先有叙事诗,再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印象派”的类比,
空中楼阁的比喻篇幅短小篇幅长闪电战、二寸象牙比喻富于暗示性尖刻短截多处引用中外诗歌和诗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情感厚重、诗调沉重比喻,对比的修辞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内容上与中国诗无甚差异且作风暗合引用多首中外诗歌1、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本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用居高望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如何理解: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句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地聪明”,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沿传下去,贻害无穷。4、如何理解: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5、如何理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本句隐讽那些不懂西方文化却装懂的人。6、如何理解: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7、研读第八段: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思考作者谈中国诗的目的。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谈中国诗的目的:反对本位文化,提倡文化共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如: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2、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如: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3、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 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
第五六自然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 4、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如: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
第五自然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
第九自然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1. 仿照下面的句式造句,将思维方式和视野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示例:北京狗只是狗,它该是狗,比它是“北京的”更重要。
苹果手机只是手机,它该是手机,比它是“苹果的”更重要。
犹太人只是人,它该是人,比它是“犹太的”更重要。 2、文章谈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时说,“‘不知’得多撩人”。请赏析下面两首诗中“不知”的妙处(任选一首分析)。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寻隐者不遇松(贾岛)
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虽然本堂课的学习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国诗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没有结束,就让我们从此地出发,传颂经典,展露风华,梦想起航吧!1.摘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做好语言积累。2.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