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能正确默写重点句子。
2、识记文学常识,能解释重点文言词语,会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对比阅读。
4、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自主复习 梳理知识
1、识记与作者(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
2、同桌互背课下注释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3个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把握论点、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为论点补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方法:组内互相检测,疑难问题组内解答。
背诵课文
要求:做到准确、熟练,不丢字、不加字、不换字。
方法:全体起立,同桌互背,注意纠错。完成任务后,立即坐下。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朗读节奏
理解性默写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名 ,字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朱熹将《孟子》、 、 、__ _并称为“四书”。
孟子?告子下
轲
子舆
孔子
儒
孔孟
亚圣
儒
《大学》《中庸》《论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行拂乱其所为(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心忍性( )( )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 困于心( )衡于虑( )
而后作(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被任用
被选拔
狱官
集市
所以
责任,使命
使……痛苦
使… …劳累
使……惊动
使……坚强
解释红色的词语。
违背
扰乱
使他 受到贫困之苦
曾,通“增”,增加
犯错误
忧困
衡,“横”,
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表现
通晓
指国外
常常
指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法家拂士
(二)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苦其心志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人恒过
? ??
挑战第四关:文言词语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苦:使……痛苦
过:犯错误
(三)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3、而后喻 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管夷吾举于士 行拂乱其所为
士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用来
表因果关系
的关联词
这样
判断词
通晓
比喻
狱官
贤士
违背
“拂”通“弼”,辅佐
挑战第五关: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内容: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作用。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为本文论点补充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方法: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级内展示。
交流展示 点拨助学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交流展示 点拨助学
2、找出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具体事例,论述“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人处困境奋发有为”和“国无内忧外患易遭灭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语段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交流展示 点拨助学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由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从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接着从个人成才讨论到治国,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为论点补充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事实论据:
生于忧患: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就霸业(最后打败吴国)。
2、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3、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死于安乐:
1、夏桀荒淫无道导致夏朝灭亡。
2、商纣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导致亡国。
中考链接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
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1、解释下面红色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创业与守成孰难
(4)征与吾共安天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被选拔
衡:通“横”,梗塞,不顺
哪一个
安定,管理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译对给1分。)
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然”“往”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3、语段(一)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对比论证:将“人处困境奋发有为”和“国无内忧外患易遭灭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语段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语段(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语段(一)中孟子的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进行具体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
升华主题,畅谈启示:
居安思危
关心国家?
肩负社会责任?
要有忧患意识
回归目标:
1、背诵课文,能正确默写重点句子。
2、识记文学常识,能解释重点文言词语,会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对比阅读。
4、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作业:
完成练习卷中的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