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不同的声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4不同的声音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16 21: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其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前一单元刚研究了热现象,其它能量的表现形式如光的传播、简单电路、磁现象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研究,它们都为六年级下册研究能量的转换奠定坚实的基础。
《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共有四课组成,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课遵循了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由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线索,体现了建构声音传递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最后一课《不同的声音》是前三课的一个深化和综合,通过对音量和音调的研究,加深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对声音的认识,并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制乐器并演奏,进一步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揭示音调变化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懂得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 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高低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以致用,自制简单的乐器演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奇妙,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
区分音调的高低。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槌、易拉罐、、木棒、大小不同的烧杯、粗细不等的管子、钢管琴、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实验记录表(附后)等。
2.学生准备:自制乐器的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
游戏法:通过猜声音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演示法:通过演示先让学生对声音的强弱、高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的实验探究作好铺垫;指导法:在做橡皮筋实验和自制乐器时,由于学生不具备探究的基础,都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学以致用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制乐器中,充分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理念;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聆听比较:本课多处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聆听比较出声音的强弱、高低的不同;
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多次实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合作探究:在探究声音的音调变化和自制乐器时都需要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猜声游戏,导入新课
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嗓音是完全相同的,自然界中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也具有不同的音色。本环节就是通过猜声音的游戏,让学生注意到“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声音到底有哪些不同的欲望,巧妙地揭示了课题,自然引出了对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研究。
(二)认识声音的强弱
1、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学生做发声活动。
敲鼓演示,揭示概念。
通过两次轻重不同的击鼓让学生感知声音有大、小也就是强、弱的不同,声音的强弱就叫做“音量”。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
提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学生演示。
3、组织汇报,得出结论。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反之,则声音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先通过两次强弱不同的音量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声音大小的区别,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再让学生猜想“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学生在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振动幅度”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
(三)认识音调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口琴)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教师相机讲解音调的高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2. 1.选一名同学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敲击同材料的铝棍,但大小、粗细、长短不同,交流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声音的高低就叫做“音调”。
2.猜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有了刚才的演示,学生会猜到与物体的长短、粗细等有关。
3.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详细指导实验,分成三个层次分别进行。
4.实验之前教师强调:
△ 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 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 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及时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首先指导第一个实验:弹拉紧的橡皮筋。
再指导第二个实验:弹变短的橡皮筋。
第三个实验: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6.汇报实验结果。
7.再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
8.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紧、短、细的橡皮筋振动快,声音就高;松、长、粗的橡皮筋振动慢,声音就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敲击感受同材料不同长短、粗细、大小的物体存在声音高低的不同,进而探索同种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等不同因素下声音高低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积极、主动。
(四)自制乐器并演奏
1、这是本课的拓展活动, 参照科学书38页,准备好相关材料。
选取大小相同的烧杯,烧杯内装的水多少不一,请同学为大家演奏《小星星》。通过制作和演奏,学生会发现,水装得越多,敲击时音调越低;水装得越少,敲击时音调越高。但是如果用嘴吹就完全倒过来了,水装得越多音调越高;水装得越少音调越低。学生受前面敲击的影响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去吹一吹,亲身体验一下,体验到敲与吹的不同。
2、提醒学生思考,如果现在需要一个更高的音,应该如何装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开展制作活动并进一步认识声音的音调变化,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音色、音量、音调的不同都能演奏出美妙、和谐、动听的乐章,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中的和谐的统一。
板书设计:
不同的声音
强:振动幅度大,离声源近
音量:声音的强弱
弱:振动幅度小,离声源远
高: 紧、短、细
音调:声音的高低
低:松、长、粗
板书清晰明了,体现了学生探究的过程,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附录:实验记录表
探究音调高低变化的实验记录表
项目

橡皮筋 音调变化
状态 情况
我们预测
(填音调高或低)
实验结果
(填音调高或低)
弹松的橡皮筋
弹紧的橡皮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弹(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探究音调高低变化的实验记录表
项目

橡皮筋 音调变化
状态 情况
我们预测
(填音调高或低)
实验结果
(填音调高或低)
弹长的橡皮筋
弹短的橡皮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弹(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探究音调高低变化的实验记录表
项目

橡皮筋 音调变化
状态 情况
我们预测
(填音调高或低)
实验结果
(填音调高或低)
弹粗的橡皮筋
弹细的橡皮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弹(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通过两次强弱不同的音量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声音大小的区别,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再让学生猜想“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学生在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振动幅度”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
通过敲击感受同材料不同长短、粗细、大小的物体存在声音高低的不同,进而探索同种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等不同因素下声音高低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积极、主动。
本课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开展制作活动并进一步认识声音的音调变化,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音色、音量、音调的不同都能演奏出美妙、和谐、动听的乐章,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中的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