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读懂作品蕴含的情感;
2、理解作者怎样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3、感受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学习细节描写。
2、教学难点
感受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学习细节描写。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学习生字
三、初步感受课文的感情
1、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文中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3、哪件事最让“我”感动?这件事为什么能如此感人?
4、品析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从细节描写或者人物描写的角度,从用词的角度品析句子。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四、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父子情深
五、 启导精思:
1、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背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这样写有何作用?
六、课文内容总结
七、写法总结
1、抓住细节,如第六段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时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2、平实简洁,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比喻。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3、详略有致。文章写了很多令人感动之事,而选择详写的是送行和过铁道买橘子的事,其中过铁道买橘子有写得最为详细。
附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叙事散文)
线索:背影为线索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变卖典质、借钱办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