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内容的呈现上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2.学习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教学方法上注重知识和思想的整合。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系统地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后,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归纳的一节课,同时这节课内容又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通过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有创造性思维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探究欲;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获得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实践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部分单个的、具体的复分解反应反应,而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归纳、总结,即没有形成系统化、网络化。
六、【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探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努力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七、【教学策略选着与设计】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有6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发现新知→探究活动,得到新知→总结感悟,延伸认知→练习反馈,收获成果→课后反馈,巩固新知
八、【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 PPT课件 仪器:试管、药匙 、滴管
药品: 碳酸钙固体、盐酸、 Na2CO3溶液、稀硫酸、 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FeCl3溶液、AgNO3溶液、KCl溶液、BaCl2溶液、Na2SO4溶液、CuO固体、Fe2O3固体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魔术】:白纸上先用滴有酚酞的盐酸画上图案,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再喷盐酸溶液,又边无色。 学生观察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并填写学案 以魔术引入课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发现新知 【猜猜】:老师先后用的试剂分别是什么? 【猜猜】:其中发生了哪个反应?是什么反应类型? 你还知道哪些中和反应吗?从物质类别上看中和反应是:酸+碱=盐+水,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呢? 【投影】:复分解反应定义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 【板书】AB+CD=CB+AD 特点:化合物 相交换 价不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并填写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投影并记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思考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究活动 得到新知 除了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其它的化合物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分组实验】 第一组 CaCO3+ HCl Na2CO3+H2SO4 第二组 Ca(OH)2+Na2CO3 NaOH+FeCl3第三组 AgNO3+KCl BaCl2+Na2SO4 第四组 CuO+H2SO4 Fe2O3+HCl 【板书】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合作探究 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成果 板演化学方程 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练习反馈 得到心知 【想一想】酸碱盐之间是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说出理由 Na2CO3+HCl BaCl2+H2SO4 KNO3+NaCl CuO+H2SO4 我们如何得知哪种物质为沉淀呢?参考书本127也表格。 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酸碱盐的溶解性 学生阅读练习,思考、分析、回答并书写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阅读表格 总结归纳酸碱盐的溶解性 使学生正确认识 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在分析更正中提高学生对新课内容的认识
总结感悟 延伸认知 【课堂总结】 你这堂课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堂课学到哪些内容 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
课后反馈 巩固新知 布置回家作业 学生记录 对学生学习情况再次强化巩固
【板书设计】
复分解反应:AB+CD=CB+AD
特点:化合物 想交换 价不变
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物质类别: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设计,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情况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利用指示剂帮助观察实验发生的运用。
学生在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溶液离子、物质的共存问题时,会自觉地寻找反应的离子。虽然把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掌握的更扎实。
第4页,共4页